2025年Q3,Airbnb再次交出了一份“稳健”的成绩单,在任何一个成熟企业的语境里,这都足以令人称羡。然而,投资人想要的更多。
上市以来,Airbnb一直试图讲述从“非标住宿建立一站式旅游”的宏大叙事,但当Booking、Expedia、Trip.com等OTA完成非标业务的渗透后,Airbnb的独特性正在消失。如今它的间夜量仅为Booking的一半不到,增速亦无法大幅超越竞争对手群。
Chesky口中的重振业务(re-accelerating the business)并非口号,而是一个市场现实的倒影。在这个现实里,Airbnb开始触碰曾拒绝的酒店行业,测试迟来的本地生活服务,并在生成式AI时代用“我们没有SKU”的语言反击市场对OTA将被去中介化的疑虑。
尽管这一切仍是未经验证的命题,但海择资本认为,2025Q3对Airbnb而言,既是稳健的尽头,也是新Airbnb的起点。
财务表现“稳健”,不能让市场满意
Airbnb的Q3财报无疑是一份亮眼的成绩:营收达到41.0亿美元,年增约10%;调整后EBITDA超过20.5亿美元,年增约5%,利润率约50%;间夜与体验(Nights and Seats)达1.34亿,年增约9%,从数字看,确实是一家稳健成长的公司。
然而,创始人Chesky为何在诸多场合屡次提及要“重振业务”?又为何在多数投资人仍难以理解的情况下,于今年五月仍毅然挥军,将Airbnb从“异地旅游”带往“本地生活”领域,期待将用户活跃拉高10倍?
而现在他自己也承认,这比预期难,认定202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是我们首次真正将业务拓展到房屋租赁以外的领域。我们同时开展了两项与核心业务截然不同的业务,基本上必须从零开始重建平台”。
在海择资本视角下,问题的答案要从与Booking的比较来看。
Airbnb上市时,市场曾给予与Booking对等的期许——接近千亿美元级的住宿平台。即便Chesky屡次强调“每当一个人预订非标住宿,就有九个人预订传统酒店”,暗示潜在市场极其广大。
但现实是:当前Booking集团市值约1,600亿美元,Airbnb 不足其半;且Airbnb的间夜量仅为Booking的一半,增速也相仿,证明Airbnb已不足以撼动Booking的市场地位.甚至在整体住宿间夜的影响力还会越差越大。
“稳健”不能让市场满意,唯有“可持续加速”才能支撑估值再次雄起。从这个角度看,就可以理解为何EBITDA超过20亿美元的公司,仍被投资人要求“重启成长”;也解释了Chesky为何将2025年定义为“新Airbnb元年”,试图从“非标住宿平台”转型为“住宿+生活”的一站式平台。
酒店业务:向Booking的堡垒进攻?
在Q3电话会议中,Chesky明确宣布Airbnb正式将酒店纳入战略版图。虽然平台过去已有少量酒店上架,也收购过HotelTonight,但真正意义上的“酒店业务”,始于本季的洛杉矶、纽约与马德里的试点,聚焦“单体酒店”与“精品酒店”,而非传统酒店管理连锁品牌。
此举之所以引起行业高度关注,关键在于欧美酒店结构的差异:美国市场中连锁加盟酒店占比达七至八成,而欧洲则由独立与精品酒店主导,约占七成以上。Booking在欧洲的基业即建立于此——Airbnb这一策略等同于直接切入 Booking最“肥美”的核心供应链。
从理论看,这对Booking而言是主动且具杀伤力的一刀。值得注意的是,Chesky在会议中宣称将提供酒店“业内最优佣金率(best-in-class commission)”,此举意味着Airbnb罕见地主动采用B端的价格战策略。Airbnb的五大核心市场中,欧洲仅有英、法两国,即便不能翻转Airbnb在欧洲市场的格局,也能大幅削弱Booking的佣金定价权。
从风险看,Airbnb的酒店战略也与其基因背道而驰。
我们此前也谈过,Airbnb的基因就是不与强敌正面撄其锋,偏好开发未被启动的供给面。Airbnb对房东业主的目标是“独占”,但若房东业主被其他OTA开发而在多平台上架,Airbnb不会选择降佣,会更倾向去开发新的房东业主。
这表示Chesky不喜用低佣金抢占市场;当然,不喜用低佣金抢占市场,不代表不擅长用低佣金抢占市场。若我们将这定位为“价格战”,价格战自有一套方法论,目前我们无法知道Airbnb能否胜出,但若Airbnb无法将间夜增速重新推至两位数(例如15%以上),则这场进攻可能反而削弱Airbnb市值增长的可能性。
本地生活服务:仍待实证
Airbnb于今年五月踏入(异地)住宿与体验以外的(本地)生活服务领域。Q2财报尚披露订单数,Q3则干脆略过此项,只提及近一半体验/生活服务的订单未附带住宿;而在服务类的旗舰产品Airbnb Originals中,巴黎地区的本地居民预订占比高达七成。
这透露两层讯息:其一,Chesky已将衡量新服务成败的短期指标定义为两项,一是体验/生活服务单独预订占比,用以观察拉新能力;二是本地用户预订占比,用以衡量能否渗入本地生活场景。
这两类数据也可以解释为Airbnb对新服务的“目标用户”定位为增量新用户与本地用户。这部分的数据也最接近Chesky当初所论述,以生活服务类产品进入本地用户的周末使用习惯,进而拉高用户使用频率的预期。
其二,Chesky已明确放缓规模化节奏,将指标城市缩减至洛杉矶与巴黎,并强调“先验证、后复制”的策略。Airbnb在5月发布会曾宣布生活服务覆盖260城市、10类服务(包括摄影、美发、美甲、化妆、按摩、水疗、私人教练、预制餐点与外烩等),如今则改为聚焦两大市场测试。这些细节印证了该板块发展不如预期。
我们认为,公司策略方向无误,但这也印证了“生活服务”产品目前无法成为带动估值的核心引擎。若三至五年内该板块仍无法提升至占比30%以上,那么其对估值的正向贡献将令投资人失望。
人工智能:非标化是否能成为平台护城河?
Chesky在会议中强调,在GAI时代,Airbnb比其他OTA更具生存优势,因为他们“没有SKU”。从语境分析,这其实是一种营销修辞,意在强调Airbnb商品高度非标准化,属于“难以被标准化索引的商品”。相对地,Booking、Expedia的房型、价格、日期属于结构化字段,更容易被AI聚合、比价。
因此,“没有SKU”更精确的说法应是“non-standardized SKU”。Airbnb的商品因为难以标准化,因此不容易被结构化匹配,GAI若基于网络公开数据训练,也无法准确抓取Airbnb的库存与定价,这确实形成防御壁垒。
事实上他也举例,Airbnb过往不依赖Google Maps即能取得成功,不开放外部爬虫索引价格与可用性数据,拥有闭环式产品数据的防御优势;但从相反的角度看,这同时也意味着其流量主要受限于自有APP与封闭生态,难以获得外部索引带来的曝光红利。
Chesky的论述本质上是在回应市场对“去中介化”的忧虑:AI可能重建消费者搜寻入口,聚合Booking、Expedia、Trip.com等标准化产品,但Airbnb因产品非标准化而不易被取代。
然而,他忽略两点风险:其一,若生成式搜索(Generative Search)成为主导入口,Airbnb的封闭架构可能被边缘化,坐视其他OTA在GEO中取得优势(一如在过往的SEO中取得优势);其二,若房东建立独立官网或以AI工具自行陈列价格,Airbnb的闭环优势仍可能瓦解。
最终,平台能否维持物业独占率与用户频次,仍是这场AI防御战的真正核心。
新征程的开始
从运营的视角看,Airbnb在Q3交出了一份稳健而优秀的财报;但从资本的角度看,这远远不够,而其核心愿景——从住宿平台定位加入生活服务平台定位、从旅游用户加入本地用户、从被GAI新入口威胁变成驾驭GAI带动规模扩张,这些尚待更具突破性的数字验证。
酒店业务层面,Booking的反击将值得关注;创新服务板块则是潜力所在但未成熟。若2026年,间夜增速无法回到两位数甚至更高,本地渗透仍低于预期,那么Airbnb的市值还将面临挑战。但若其能成功将相关要素同步推进,便有可能为投资人提供一条不同于Booking、Trip.com及Expedia的转型路径。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Airbnb财报解读:硬刚OTA一哥,打响“市值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