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司卷死外航的戏码,如今看来已稍显陈旧。
近几个月来,不少外航陆续加码中国航空市场,出现了一些新鲜的案例:
从德国法兰克福起飞,经停泰国曼谷,再一路飞向中国南端的三亚——今年夏天,这条串飞航线已上线。
执飞航线的是德国神鹰航空。自2025年7月起,这家航司每周三次运营从法兰克福,经曼谷飞往三亚的航班,机型为空客A330neo。有消息称,神鹰航空还将在11月再开通“法兰克福-曼谷-海口 ”第二条航线。
对于一家主打休闲市场的欧洲航空公司来说,再战中国市场原本并不令人意外。但它选择把第一站和第二站都放在海南,而不是传统的一线城市,却显得颇有意味。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对欧美多国关闭了空域,大多数欧洲航司自此被迫绕飞中俄上空。
飞往中国北方城市的航线改道中亚或中东,航程拉长两小时,燃油成本也水涨船高,涨幅超过20%。
汉莎航空曾坦言,受绕飞影响,相比中国航司,其在中欧航线上的运营成本劣势高达42%。
高成本的现实,加上中国对航权的严格管控,让一些传统航点逐渐变得“不经济”。北京、上海等一线枢纽的航权稀缺,分配优先也更倾向于本土大型航司。对于像神鹰这样体量有限、以度假航线为主的外航来说,进入这些城市的门槛并不低。
而这时候,海南成了一个合理的选项。
从飞行路径来看,海南位于我国南部航线网络的重要节点,可以缩短航程、节约成本;从政策环境看,自贸港政策落地以来,海南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并对外航释放出持续欢迎的信号。
这些现实条件,刚好契合了神鹰航空的航线逻辑。
一直以来,公司围绕“阳光 + 沙滩 + 长航程”的定位打造度假产品,其亚太航点已覆盖曼谷、普吉岛、马累等地。三亚的加入,不仅填补了其在中国市场的空白,也延续了品牌一贯的海岛战略。
航班每周运营三次,安排在周三、周五、周日,覆盖“5晚6日”、“7晚8日”等典型出境团队游时段。本质上,这更像是一条为旅行社和团体客源定制的航线,而不是传统商务中转通道。
作为神鹰整体航网重构的一环,这条航线反映了公司的整体布局策略。
从2025年起,神鹰逐步退出明尼阿波利斯、圣安东尼奥、巴尔的摩等七个北美城市,将运力集中投放至以泰国、马尔代夫、巴拿马为代表的度假型目的地。
随着与汉莎航空中转合作逐渐弱化,法兰克福中转客源难以依赖,公司需要构建更多“自给自足”的航点。
海南正是这样一个具备潜力的目的地。
近年来,海南三大机场(海口、三亚、博鳌)之间的航线布局日趋紧密,逐步构建起覆盖多点、辐射东南亚和欧洲的国际网络。
截至8月12日,海南三大机场国际旅客吞吐量已超140万人次,国际航班起降超过1万架次;其中航线通达全球37座城市、20个国家。
以海口为例,其国际中转能力正在增强,中远程宽体机航线占比从2019年的9.7%提升至18.8%。新加坡、澳大利亚等航线运行稳定,越来越多旅客开始选择在海南中转,甚至过夜。上半年海南国际航线中转旅客超26万人次,同比增长32%。
可以说,海南也希望从传统的旅游终点,逐步转型为连接世界的区域航空门户。
对神鹰航空而言,选择三亚是一种“避实击虚”的策略:
在航权紧张的一线城市之外,寻找成本更可控、政策更友好的新市场;同时,在绕飞导致的高成本压力下,尝试构建更短、更高效的航线网络。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一航线的出现,正释放出中欧航空网络格局重组的信号。
地缘政治正在重塑航路,当地政府以政策撬动航点,航司的决策逻辑也随之转变。未来的国际航线,或将不再只是大型航司与核心城市之间的“高端局”,而是更多中型外航与新兴目的地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
这一次,神鹰航空走在了前面,而三亚也试图通过它连接新的客源、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法兰克福-曼谷-三亚航线是海南自贸港首条直通欧洲的第五航权定期客运航线,其开通标志着三亚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
能否跑得稳、撑得住、形成规模,还需市场来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国际航空市场的故事,已经不再只是北京、上海的故事,也不再只属于大型航司。
它正在变得更多元,更立体,也更“地方化”。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外航再杀回中国,这次不走北上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