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领先旅游数据平台 OAG 近日发布《2025年全球航空枢纽连通度报告》(Megahubs 2025)。中国内地最强的是上海浦东机场,但只排到全球第19名,比上年还下滑了2个名次;香港机场最新排名22。
今年是 Megahubs 报告发布的十周年,报告通过对各机场可达目的地数量及航班衔接能力的分析,为全球互联互通程度最高的机场提供权威排名。
十年沉浮,全球航空版图的新格局究竟如何呢?
伦敦希思罗机场稳居榜首
英国伦敦的希思罗(LHR)机场连续三年蝉联全球最大超级枢纽。
在 2015 年 Megahubs 报告首次发布时,它亦是国际互联互通程度最高的机场。
在过去十年里,希思罗机场服务的国际目的地数量增长了 24%,突显了其作为全球旅客首选枢纽的地位。
在2025年8月1日这个全年最繁忙的日子,伦敦希思罗机场向旅客提供了超过 59,000 种潜在航班衔接,通达 226 个目的地。
这不仅让它继续蝉联“全球最具连通性机场”,也坐实了它作为欧洲最大航空门户的地位。
相比之下,其他机场的排名都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希思罗是前十名中唯一“不动如山”的存在。
然而,它已不再是孤独的王者。伊斯坦布尔、阿姆斯特丹、吉隆坡、法兰克福等新老力量的更迭,描绘出一幅更复杂的航空版图。
伊斯坦布尔和亚洲枢纽的崛起
伊斯坦布尔机场(IST) 是今年的最大黑马,从第8名一跃升至全球第2。凭借航线网络的快速扩张,它的潜在航班衔接量增长25%,其中 土耳其航空(Turkish Airlines)占比高达 79%。
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AMS) 上升至第3位,使欧洲机场包揽前三甲。
吉隆坡机场(KUL) 与 法兰克福机场(FRA) 并列第4,吉隆坡机场(KUL)是亚洲排名最高的机场,同时也是低成本航空互联枢纽的领头羊,亚航(AirAsia)的航班占比达到36%。
东京羽田机场(HND) 从第3位跌至第9位,其潜在航班链接量下降 10%。
亚特兰大哈茨菲尔德-杰克逊机场(ATL) 从第11位升至第8位,新增8个目的地,潜在衔接量增长14%。
芝加哥奥黑尔机场(ORD) 上升两位至第7位,潜在衔接增长 17%,新增15个目的地。
这些变化显示,全球航空网络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传统欧洲枢纽稳健,但土耳其、亚洲等新兴枢纽正在快速崛起。
低成本航空
推动亚太枢纽崛起
如果说国际枢纽的竞争还是传统航空巨头的舞台,那么低成本航空(LCC)的战场则几乎完全被亚太主导。
吉隆坡机场(KUL) 连续保持全球LCC枢纽榜首。
仁川机场(ICN) 从第3升至第2,取代马尼拉(MNL)位列第3。
香港机场(HKG) 跨越20位至第4,潜在LCC航班几乎翻三倍,主要由 香港快运推动,其中近一半航班通往日本,其余连通中国大陆、越南和马来西亚。
迪拜国际机场(DXB) 位列第5,潜在LCC链接量同比增长4%,其中 FlyDubai占运营航班 28%。
悉尼机场(SYD) 从第20升至第6,潜在LCC连接量接近7,000。
东京成田机场(NRT) 从第19升至第7,LCC航班占比 46%,显示出低成本航空在亚洲的重要地位。
在全球前25名LCC超级枢纽中,亚太占据 16个席位,已经成为低成本航空的主导区域。
美国国内市场
奥黑尔与亚特兰大引领
在美国国内航线网络中,前十名机场与去年相同,但排名略有调整:
芝加哥奥黑尔机场(ORD) 重新夺回第一位,提供 214 个国内目的地,潜在衔接量领先美国其他机场。
亚特兰大哈茨菲尔德-杰克逊机场(ATL) 排名第二,达拉斯沃斯堡(DFW)稳居第三。
丹佛机场(DEN) 上升至第四,超越夏洛特(CLT)降至第五。
奥黑尔和亚特兰大凭借航线拓展能力,继续在北美及全球旅客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
十年对比
航空业的大洗牌
过去十年,全球航空网络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希思罗依旧稳固,但巴黎和法兰克福的排名都下滑了。
伊斯坦布尔、吉隆坡、仁川等“新兴枢纽”一路高歌。
亚特兰大和奥黑尔依旧坚挺,但在全球排名中的相对位置有所下滑。
这说明,全球航空枢纽的格局正在被重新定义:从传统的欧美双极,逐渐走向欧美 + 亚太 + 中东三极格局。
下一个十年
看向哪里?
从数据上看,超级枢纽的变化不仅仅是机场的竞争,更是全球航空市场供需关系的映射。
- 欧洲:老牌枢纽依然强大,但面临铁路分流和环保压力。
- 中东和土耳其:凭借地理优势,正在把自己打造成“全球中转站”。
- 亚太:LCC的爆发式增长,将让更多城市进入全球连通性版图。
未来十年,谁会是新的超级枢纽?也许答案就在亚洲与中东。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全球最强航空枢纽出炉,中国机场无缘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