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背景总览
1.1 广义的定义
“广义的产品”不仅指机票、次卡等同质化项目,还包括会籍、辅营、权益、服务乃至上下游的生态资源——所有与用户互动的环节,均可纳入航司的“产品体系”,它们共同决定了产品的用户体验、航司复购率、品牌认知和与拓展空间。
1.2 初步的发现
过去一年,九家航司在公众号上共发布约3500篇推文(约1000万字),我们发现,其中超过52.9%的内容集中在“卖票”。这样“单一的”喧闹的背后,反映的并非民航人创意不足,而是“产品发动机”的缺位。航司只有快速将服务、权益和生态“装配组合”成产品体系,才能得到摆脱价格战的困扰的宝贵机会。
全行业扎堆卷价格,将带来三大隐忧:同质化的促销吸引的多为价格敏感型客户,难以培养忠诚度;短期活动耗费大量开发资源,却难以沉淀可复用的系统能力;一味比价竞争,终将导致市场陷入 “低价卷流量” 的零和博弈。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一切的本质,正是因为后端产品能力薄弱,而不得已作出的被动选择。
欣慰的是,我们发现部分航司已经意识到这样的潜在风险,开始探索新的路径,在服务、会员和生态方面加大了布局。
第二章:航司产品矩阵全景图
2.1 各航司产品投放全景图
以下是各航司产品、服务覆盖清单(注:样本中有提及即标注,详细可参见文末发布月历明细)
*文章中数据均截止2025年8月
通常,成熟产品需具备三大要素:合理价格(如套票、次卡、优惠券等,核心在于性价比)、优质增值服务(如升舱、贵宾室、WiFi等,注重用户体验),以及丰富权益(如联名权益、出行礼包、跨界合作,旨在提供更广泛的保障)。
琳琅满目的产品本质上都是上述三者的组合,航司要想高频推出产品并维持客户活跃,本质不是“多做活动”,而是需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这种“快速配置、灵活组装”能力决定了航司打造产品的效率,若缺乏底层能力的支持,产品设计容易陷入“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模式,在缺乏标准化业务流程和模块化基础支撑的背景下,难以满足会员、辅营及生态等多维场景的诉求。
2.2 各航司产品运营策略
现实中,航司往往通过“组合运营”强化自身标签、提升用户认知。我们通过对比各家产品的“菜单”,筛选出其主推的“明星产品”,并分析官方推送频率与市场阅读量,尝试剖析每家航司的运营策略,找出其重点运营方向及用户真实偏好。
象限右上方属于高声量高热度,代表市场明星产品;左上方为低声量高热度,具备市场潜力但官方推广不足;右下方属高声量低热度,属战略主推但市场反响平平,需优化形态;左下方为低声量低热度,属常规长尾类型,维持现有策略即可。
中国国航
国航产品策略为公商旅服务型,聚焦于核心的高价值客群,不盲目追求大众流量,而是通过品质与品牌承诺,服务好国家战略和“塔尖”的客户。
1、“胖安达”周边文创
以品牌IP“胖安达”为核心,打造具有收藏价值和社交属性的文创产品,兼具品牌与情感价值,是增强用户粘性的重要载体。包含: 胖安达公仔、创意台历、定制机模、主题徽章等。
2、国际航线推荐
紧密围绕国家和国航战略,为有跨境出行需求的旅客,提供连接全球主要城市的高品质航线网络。包含:各条新开或加密的国际航线推荐。
东方航空
东航产品策略为生态场景型,推行预售类产品的同时,构建“行前-行中-行后”互联的场景闭环,联合上海迪士尼、各大博物馆打造“航空+文旅”产品矩阵,提升用户粘性。
1、“趣游卡”系列次卡
为有多次或特定区域出行计划的旅客,提供灵活且高性价比的产品,体系成熟且覆盖面广,满足从商务到休闲多元化出行需求。包含: 趣游多次卡(全国/亚洲/全球)、行享东方经济舱次卡、上海版/区域版多次卡、C919版次卡等。
2、空中WiFi服务
为注重全程在线的商务及年轻客群,提供“空地互联”服务。作为国内WIFI第一梯队,通过“年卡”体系构建用户粘性,已成为东航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明星产品。包含: WiFi年卡、畅连次卡、单次券、积分兑换WIFI等。
南方航空
南航产品策略为营销优先型,以“次卡”和“度假”两大产品双轮驱动,围绕GMV转化,追求“短平快”,是实用主义的标杆。
1、次卡套票
绝对主力产品,为追求性价比的高频次出行客群,提供解决方案,形态丰富多样且性价比高,且“未用可退”。包含:全球次卡、畅游中国、冰雪畅行、夏日畅飞卡、学生/长者旅行产品、畅享四季等。
2、景酒度假套餐
为自由行、休闲度假客群提供“机票+X”产品,致力于为旅客提供“交通+住宿+游玩”一站式的旅行方案,贡献更高 GMV,与次卡形成“流量+营收”双驱动。包含:“机票+酒店”、“机票+门票”、“机票+签证”、“机票+当地游”等打包产品。
海航产品策略为流量关注型,围绕核心旅游资源和会员体系盘活展开,旨在稳定乘坐航班流量的基本盘,引导选择海航。
1、“次卡”类套票
拥有最丰富的次卡产品矩阵,精准覆盖个人到家庭、国内到国际的细分需求,提供“一次购买、多次飞行”的产品。包含: 自由飞、共享飞、海享飞、畅飞卡、国际/国内往返次卡、海南进港畅飞卡等。
2、机票代金券包
为计划灵活、追求直接折扣的旅客,提供简单的抵扣权益,门槛低适用性广,是大规模拉新和刺激消费的工具。包含: 国内机票代金券、公务舱代金券、往返套券、畅飞离岛券包、亲子游券包等。
3、PLUS权益卡
将升舱、贵宾室等传统辅营打包成权益卡,为追求品质的旅客提供打包的加享服务,单次传播效果佳,有效提升了辅营收入。包含: PLUS权益卡、超级经济舱、宠物客舱关爱服务、优享积分/升舱、贵宾室服务等。
厦航产品策略为服务体验型,出发点更多是“解决问题”而非“卖出商品”,致力于将优质服务产品化,建立口碑壁垒。
1、舒适中转服务
为经厦门、福州中转旅客,提供无缝“行李直挂”与“免费食宿”,解决国际/国内中转痛点,提升枢纽机场吸引力和航线竞争力,还与会员积分运营串联,形成“服务即资产”的模式。包含: 行李直挂、免费中转住宿、免费中转贵宾室、中转观光接送等。
2、积分运营体系
为全体白鹭会员打造的集积分累计、里程兑换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忠诚度计划,体系成熟,形式多样,通过丰富玩法提升会员粘性。包含: 积分累积与兑换、飞行挑战、会员日活动、一鹭升、年度飞行报告等。
四川航空
川航产品策略为地域特色型,其与地方文化、旅游资源深度绑定,通过主题航班、高频促销连接客户,是一种灵活的打法。
1、机票次卡
为有高频、多目的地需求旅客,提供“一次购买、多次兑换”的产品,并在直播渠道大力推广,以高性价比成为市场爆款。包含: 国内/国际/地区单人/双人次卡、双城次卡、往返次卡、春节团圆次卡等。
2、主题航班
川航拥有海量地方文旅资源,主题航班是其除次卡外第二大产品,熊猫元素(如熊猫涂装飞机)也被频繁提及,体现了川航“地域特色、品牌先行”的打法,是差异化的有效手段。包含:世运会相关的特色主题航班、中秋赏月航班、机上Wi-Fi主题航班。
深圳航空
深航产品策略为地域深耕型,其重点服务于大湾区核心市场,与本地金融、企业客户结合紧密,策略非常务实和聚焦。
1、升舱/超经产品
深航的“潜力股”产品 ,为追求出行品质的经济舱旅客,提供“更少成本,享更多舒适”的升级解决方案,将升舱权益产品化(如升舱套卡),通过打包和促销降低门槛,是深航辅营的核心。包含: 升舱套卡、机会升舱券、里程兑换升舱、付费点餐、尊鹏阁贵宾室券等。
2、线上客服
深航在“深耕大湾区”的同时,其数字化的服务运营能力也是其另一大核心优势,其服务类产品的推荐贯穿全年。包含:线上客服、中转服务、无陪儿童等。
山东航空
山航产品策略为稳健型,其策略相对传统,以“畅飞卡”、“山航快线”等成熟产品维护存量客户,同时通过“景酒度假”适度拓展休闲客群,不追求盲目扩张。
1、“畅飞卡”
为高频次、特定目的地或家庭出游的旅客,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产品线从通用次卡到针对青年、亲子、中老年的细分产品,覆盖广泛。包含:国内/国际及地区畅飞卡、机票次卡、青年联名卡、童悦自由行等。
2、升舱有礼
为追求性价比和舒适度的旅客,提供灵活升舱及增值选项,重点推广登机口升舱,以较低成本提升乘机体验,是重要辅营产品。包含: 登机口升舱、预购升舱券、有礼经济舱等。
3、山航快线
对标高铁为公商务线旅客提供“随到随走”式的高频次、高品质出行服务,有灵活改期和专属服务保障。包含: 高频航班、专属保障、免费改期、航点互换、定级航段奖励等。
春秋产品策略为极致性价比,其紧扣于“省钱”核心,结构简单规则清晰,目标是最大化提升价格敏感型用户的转化率。
1、“想飞就飞(随心飞类)”
为高频、季节性出行需求旅客,提供“一次购买、期内任飞”的预付费套票解决方案,以“飞不回本退差价”的承诺打消用户顾虑,深入人心。包含: 春夏/秋冬套票、亲子国际往返次卡、单次卡等。“机票盲盒”也是春秋航空吸引流量和关注度的爆款产品之一。
2、周边文创
作为一家主打机票性价比的航司,春秋通过持续的推广和裂变,让其文创产品也成为话题性和热度俱佳的产品。
3、“省钱卡”(即PLUS权益卡)
为价格敏感的高频旅客,提供“一次购买,多次立减”的会员卡,区别于套票,通过“付费”模式锁定高价值用户,以较低的卡费作为引流钩子。包含: 省钱卡(标准版/亲子版)、购卡后每次购票享专属立减、券包等。
总结: 虽然各家都在推新产品、开展用户运营,但产品特色、发展方向差异显著,这些策略的差异都将直接决定航司未来在竞争中的行业地位。
第三章:航司产品战略的洞察
3.1 洞察一:不同航司的产品定位
国航:做深品牌信任
产品定位于公商务客群,聚焦高价值航线与政企权益,品牌IP文创方面表现不俗。挑战:在生活化场景虽有布局,但相比其他航司仍有差距。
东航:做广生态合纵
全力布局生态平台,以WiFi等创新服务构建场景,在权益等方面表现突出,完善出行价值链。挑战:生态战线很长,对整合运营能力要求很高。
南航:做实营销转化
营销能力强,市场反应快,大力推次卡券包,现金流贡献大,典型的实用主义,重仓机+酒。挑战:过于营销驱动,忠诚度难培养,高强度运营对平台压力高。
海航:激活首乘旅客
非常关注流量,有行业品类最多的次卡产品,在权益类( PLUS )、宠物经济上表现亮眼。不足是积分 / 里程兑换场景不足,可通过商城扩容、兑换灵活性提升激活会员价值。
厦航:打造服务形象
专注打造服务类产品,体现“省心”人设,将中转服务做到极致,会员活动也有声有色。挑战:传统促销类(如秒杀、直播)声量偏低,内秀策略恐需新突破口。
川航:展现地方特色
以次卡为流量入口,绑定西部文旅资源,以主题航班(如熊猫、四川元素)为特色。挑战:产品形态较单一,需继续丰富产品形态(如点餐、选座),以提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深航:扎根本地需求
深耕于大湾区,产品区域属性较强,升舱/超经产品是特色,与本地金融企业结合紧密。挑战:对单一市场依赖度较高,需思考向外围市场的辐射。
山航:提升出行便利
依托快线、慈翔长者等成熟产品,策略上偏稳健,近期主推畅飞卡。挑战:互动策略偏保守,市场有一定声量,但对年轻客群影响力待提升。
春秋:聚焦性价比定位
极致追求性价比,围绕“省钱”主题,用户精准,转化高效,盲盒、家庭主题产品也具备高爆发潜力。挑战:生态合作布局较初步,品牌需向上突破。
总结:航司的产品战略与品牌定位高度一致,若偏离定位不仅浪费营销资源,还会引发用户认知混乱,两者一致是航司保持竞争力和长期增长的基石,须贯彻到每个产品决策与执行环节中。
3.2 洞察二:不同航司的运营策略
我们把推文样本分为几大主题,包含营销活动、会员服务、出行指南等,绘制了每家航司的运营雷达图。
图表2:各航司产品策略雷达图
总结:根据运营路径的差异,航司鲜明分为三类:转化优先型(聚焦促销折扣,营销活动占比超60%,如南航、春秋)、 服务驱动型(聚焦长期客户留存,如厦航)和 平衡策略型(同时发力多个领域,如国航、东航)
没有最优的路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路径。航司的产品的打造切忌闭门造车、为做而做,在自身资源与能力边界内选择,并投入匹配的资源,就是最适合的运营策略。
3.3 洞察三:不同航司的生态布局
航空出行天然连接着吃、住、行、游、购、娱等众多环节,故生态合作成为航司拓展产品边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掘战略纵深的关键。这一网络可以整合了更多跨界资源和服务,也承载着航司对商业模式的探索。
我们将航司的合作主体分为了“联盟、住宿、交通、金融、文旅、生活、零售”等几个类别,制作了各航司生态合作布局表。
- 国航:合作网络高度集中于“联盟”(18家)和“政企”(19家)领域,并在“文旅”(35家)方面大量布局。优势:战略清晰,有效巩固公商务旅客基本盘,合作品牌(如大型博物馆、国家级展会)与自身形象高度契合。挑战:在“生活”(16家)和“金融”(2家)领域的合作相对较少,对互联网新兴生活方式涉足少,对年轻消费者影响有限。
- 东航/厦航:合作网络非常广泛,在“生活”、“文旅”、“金融”领域布局深厚。优势:已初步构建“出行+金融+生活”生态,为高价值会员提供一站式积分消费场景,生态系统完善。挑战:广泛的生态合作对运营能力要求很高,对接庞大的合作网络是主要挑战。
- 深航:合作网络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生活与文旅融合特色。其合作伙伴高度集中在“文旅”(58家)和“生活”(55家)领域,这与其“深耕湾区”的战略高度协同,旨在为本地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出行+本地生活娱乐”解决方案 。相对而言,其在“金融”领域的布局(8家)不如东航和厦航深入,体现了其生态合作的聚焦性 。
- 南航:合作网络规模最大(239家),在“住宿”(126家)领域占据绝对优势,数量超越其他航司总和,可谓一骑绝尘,其“景酒度假”一年阅读量近百万,证明其生态合作客户认可度也颇高。优势:深度绑定了“机票+酒店”核心场景,构建了强大护城河,助力交叉销售实现了客户价值提升。挑战:生态结构较为集中,在“金融”(5家)和“政企”(4家)等领域合作较少。
- 川航/海航:合作网络聚焦于消费场景,川航侧重“生活”(30家),海航在“金融”(15家)和“住宿”(23家)突出。优势:合作策略围绕目的地消费,契合地域市场特点;海航通过金融合作提升会员积分价值与流动性。挑战:需加强“媒体”跨界合作广度,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更好触达线上用户。
- 春秋/山航:生态伙伴聚焦“机票 + 住宿 + 本地生活”最强相关的2-3类核心场景,数量较头部航司仍有差距。优势:资源可集中用于核心航线营销和旅客直接相关的服务上,效率更高。挑战:生态合作丰富度不足可能产品形态扩展,客户价值提升空间较小,影响用户粘性提升。
总结:航空业的生态合作已从“资源置换”进入“能力整合”阶段,成败关键不在于合作伙伴的数量,而在于能否打通之间的服务和数据,形成统一的登录、支付、积分累计、履约等基础能力,实现客户价值共享和共建,否则生态合作只能是“为合作而合作”,无法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
第四章:结论和建议
4.1 结语
在当前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行业已认识到同质化的"价格战"和低效竞争不仅损害企业效益,更会对整个民航生态体系造成长远伤害。各航空公司应当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结合航线网络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高价值的出行服务产品。
在供给侧,航空公司需要深化数字化转型,建立模块化的产品创新体系,将服务要素转化为可灵活配置的数字资产,实现新产品的快速迭代和精准投放。这种"中央厨房"式的生产能力,将助力航司从同质化的机票销售向个性化的出行服务转型。
在需求侧,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手段,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和AB测试,为不同特征的旅客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推荐和服务方案。这种"因客施策"的服务模式,既能提升旅客体验,也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旅客价值与企业效益的双赢。
4.2 优化建议
近期建议:推动产品评估体系的改革,从过去“销量导向”转向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复购率和平台复用度等长期指标,优化考核激励,让长期战略指标与销量权重对等。建立经验沉淀机制,将成功案例转化为平台能力和标准流程,将失败案例入库备查,减少重复决策带来的资源浪费损失。
中期建议:从整体战略出发,组建公司级产品共享中心,将次卡、券包、履约、兑换、支付等通用业务拆为标准化的 “组件”。调整项目预算,持续投资产品数字化平台,鼓励用“预制+组装”实现 “新创意”,让新产品能像拼积木一样快速投产,低成本、高效率的开发产品。
远期建议:组织公司级的 “产品生态标准化小组”,推动银行、酒店、景区、OTA等生态伙伴的合作流程标准化、数字化,构建数据共享与联合经营体系,完成从 “卖机票” 到 “经营客户” 的模式转型。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舞台背后:洞察航司产品的“表”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