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都市人越来越远离山川林海,困在钢筋丛林里追逐效率、被琐事裹挟,难寻片刻精神喘息时,松赞却成了外界口中“都市人的心灵出口”。
行业内也惊叹它逆势而为。拒绝多省市免费供地、全额投资的诱惑,偏要扎根喜马拉雅,在秘境的藏区开出中国最美的酒店。
在酒店业扎堆拼开店速度的时代,为何松赞甘愿用25年,从3300米香格里拉到5030米止热寺,一次次突破极限?
9月11日下午,在2025 环球旅讯峰会【住宿业峰会】论坛上,松赞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白玛多吉以《挑战极限:松赞25年的发展之路》为演讲主题,分享走进松赞的故事,探寻这份坚守背后的初心。
以下为白玛多吉演讲实录,内容有删减: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挑战极限”,这源于近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感悟。
我们近期在推进西藏阿里项目,所涉酒店最高海拔达5030米,这让我赞叹当下所做之事极具挑战性。
松赞的挑战,首先始于地理极限。
1998年前后,我萌生了如今事业的想法。此前我的生活平淡,总处于“怕错过”的状态,频繁赶场,甚至深夜三点才归家,还称是为他人,实则是自身恐惧错过。
后来,随着对传统文化学习加深,我意识到生命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并无绝对的“错过”与“得到”,于是坚定了创业方向。
我希望带更多人接触能汲取营养的目的地,而这些地方多在高海拔区域,以喜马拉雅为核心,而这里是我能为客人提供价值的土壤。
对常居北京的我而言,深知内地人对高海拔的敏感:北上广深人群多能适应2000米海拔,但超过后便有挑战,而松赞的起点就是3300米的香格里拉。
2014年起,松赞已有一定知名度,浙江莫干山、贵州、海南、新疆、青海乃至北京上海,都曾提出免费供地、投资,邀请松赞运营,但我均拒绝了。
这些地方缺乏能为客人赋能的活态文化,像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虽有名,却无持续滋养客人的文化氛围,因此我选择坚守喜马拉雅。
历经25年,松赞落地18家自营酒店,每一家背后都有故事,平均需5-6年才能运营,推进速度比较缓慢。
18家酒店平均客房数约40间,总计仅800多间,规模远不及上海单家800间房的酒店。
我们早期布局聚焦迪庆藏族自治州,其面积与不丹相当,自然资源优于不丹,仅文化保存略逊,我们用了14年完成该区域布局。
2011年,海拔3600米的梅里酒店开业,我曾以为这是松赞的极限,为员工提供25%山区补贴及额外福利,薪资可达常规的200%以上。
后来,我们突破到海拔4200米的滇藏线来古,此前3600米的“极限”不再突出,集团重心转向来古酒店员工。
而此次藏区阿里项目,我们推进四年后迎来机遇:5020米海拔的止热寺有合法手续的小旅馆,经与寺院、政府沟通,我们决定接手,即便需投入远超重建的费用,且仅八九个月时间,这是又一次地理极限突破。
依托止热寺项目,我们同步推进普兰(距机场15分钟,海拔3800米)和古格(海拔3800米)的选址,这些地方虽处“文明边际”,却能让客人收获颇丰。
除地理极限,松赞还挑战文化极限。
我们计划跨喜马拉雅山,在尼泊尔安娜普尔纳和珠峰落地项目,核心仍围绕喜马拉雅文化。
松赞之名源于首店附近的松赞林寺,谐音不同义,核心是“不违背道德法律,践行一切善良和美好”。
我们不追求单纯盈利,而是想为客人提供旅行之外的文化价值——将西藏文化转译成北上广深客人能理解、吸收的内容,比如酒店呈现的度母、佛像、仙女相关文化,都能为客人带来滋养。
体验极限也是松赞的重要方向。
上海的钢筋丛林与松赞所在的山川环境截然不同,人的情绪与环境息息相关。在自然中,都市人的烦恼会淡化,更易与自己和解。
松赞将旅行打造成“闭关”:客人脱离熟悉生活,烦恼减少,更易获得心流与峰值体验,实现疗愈。
这种生态旅行是“轻闭关”,逃离都市不仅能减少烦恼增量,还能借喜马拉雅文化学会直面烦恼、关照自己,最终通过突破精神极限解决烦恼。
松赞logo有两层含义,一是源自藏地的盘长(吉祥结的一种),二是其化作四瓣莲花,寓意“出淤泥而不染”,体现松赞希望给予客人物质之外价值的初心。
日本顶尖摄影师上田义彦,原本计划通过松赞完成人生最后一次西藏拍摄,拍完后却决定此后多拍西藏,他认为松赞有“家一样的氛围”。
这种氛围源于藏地人的发心:就像寺院酥油灯,核心不是“求好处”,而是祈愿“照亮他人觉醒之路”。
松赞员工也秉持此心,希望客人获得收获,员工拥有美好体验与精神价值。
发心会转化为愿力,改变能量场。从量子物理和人工智能研究来看,世界可视为信息场与能量场,人的思维会影响能量。
松赞追寻青藏高原“香巴拉王国”的传说——那里的人通过发愿、修行觉醒。
藏地遵循寂天菩萨教导:“世间所有的喜悦都来自希望他人快乐,世间所有的痛苦都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松赞也以此为核心,传播追寻快乐、了悟宇宙人生的方法,这便是我们持续挑战极限的意义。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松赞25年藏区深耕,开出中国最美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