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评论资讯>>>
×

中国入境游改写OTA格局:携程Q2财报观察

全球竞争重心,正悄然位移

*本文为评论员投稿,不代表环球旅讯立场

2025年第二季,全球旅游业虽延续2024年以来的复苏节奏,但后疫情红利已然钝化,部分亚洲国家出境组团市场甚至出现年减现象。与此同时,欧美OTA基于各种原因,将亚洲视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增长市场,不论作为出发地或目的地皆备受关注,全球平台竞争重心正悄然位移。

携程作为唯一能在住宿板块维持20%以上增速的国际OTA,其财报揭示的,不只是企业营运表现,更反映了在下一轮旅游科技竞赛中,影响板块格局与区域变动的重要角色。

01

住宿增速领跑全球OTA

携程2025Q2净营收达人民币148.6亿元(约20.8亿美元),年增16%、季增7%,这是其微观竞争力与中国宏观旅游需求仍维持高档的体现。

然而,最具指标意义的,是其住宿业务表现:收入达人民币62.3亿元,年增21%、季增12%,为“单季亿量级间夜俱乐部”的四大国际OTA:Booking(12%)、Airbnb(13%)、Expedia (6%)中,收入的年增速最高,亦是唯一超过20%年增的平台(美团不定义为OTA)。

与此同时,亚洲市场正成为国际OTA的主战场。若将Trip.com国际平台交易额对比另外三大OTA在亚洲区在Q2的表现,可见彼此激烈竞争格局与现况:

Trip.com:住宿收入约8.7亿美元,推估国际平台贡献占比仍低于20%;国际平台年增逾60%。

Booking:整体收入68.0亿美元,事业线以住宿为主;亚洲市场间夜增速维持两位数以上,估长期稳定于7%-9%。

Airbnb:住宿与体验收入31.0亿美元,住宿为核心事业;亚太区间夜增速约10%。

Expedia:住宿收入30.4亿美元;亚太区间夜增速接近20%,其中B2B部分增长近30%。

除Airbnb的战略大局一直以“非对位竞争”为主,今年转型主攻以本地生活服务带动消费频次,其余平台皆明确将亚太住宿市场视为深耕目标。Trip.com虽在整体住宿规模小于Booking与Expedia,但在中国以外的东亚若干区域,我们认为与Booking差距已大幅缩小(非指原先就已领先的机票业务),成为平台战争下一阶段的关键观察点。

对比Booking与Expedia近年将重心从增长转向盈利优化,Trip.com明显尝试兼顾盈利与增长,更愿意投入营销,特别对于Trip.com覆盖的亚洲国际市场,这可能是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

02

AI建设

从Trip.Planner到Intelli-Trip

携程于AI布局上进一步走向产品矩阵逻辑。

本季B2C部分的亮点为Trip.Planner升级版,用户仅需输入“目的地+天数+旅游风格”,即能自动生成可操作的行程建议,搭配Trip.Best、Trip.Pulse与Trip.Events三项数据库,实现多场景匹配与互动地图微调功能。虽尚未在“时间/目的地的细化推荐”与“反向照片/图像”层面完全突破,但初步展示了语言模型与实务需求之间的整合力。

在B2B的应用方面,Intelli-Trip以饭店为对象提供AI工具包,涵盖26国语言客服系统、实时营运顾问与内容生成工具。官方目标三年内合作20万家酒店,实现入境预订与营运效率倍增,并透过“Hi China”卷标在国际平台系统中突显酒店的服务能力。这不仅强化平台对境内供给端的控制力,也为Trip.com建立在境外市场的议价筹码,利于与国际平台在东亚各客源地的竞争。

03

入境标竿

韩国与东南亚成客源地引擎 

入境旅游成为携程电话会议重点之一。Q2平台入境预订量年增逾100%,其中71%来自免签地区,韩国与东南亚贡献尤显显著。

韩国观光公社(KTO)数据指出,2025上半年,147.7万名韩国人赴中国旅游,年增47%,约占韩国出境总人次的10%,从增速看,未来仍值得期许。东南亚单一国家赴中旅客数,我们认为不如韩国庞大,比如泰国旅行社协会(TTAA)预期2025年赴中泰国游客将从去年70万人首度突破100万人,虽然年增42.9%,但比韩国半年的赴中的数据还小。不过,结合东南亚各邻国就会是很大的市场,且东南亚市场有一定的同质型。

文旅部数据显示,中国入境旅客2025H1年增达30%;结合携程说明,目前入境游对中国GDP贡献仍不到0.5%,低于成熟市场的1%-2%,显示入境业务尚在基于政策引导的新位移初期,成长空间巨大。

产品供给面上,Trip.com从优化外国人的入境体验着手,包括高铁票、景点门票无纸化入场,这都是较能解决用户痛点的服务;携程并在北京T3航厦设立全国首个入境服务中心,提供多语实时支持、行程设计与退税整合。北京半日游项目虽看来只是个与一般入境地接类似的线下服务,但通过服务80余国、5,000名旅客的经验,若能推进多口岸扩展并深化自由行产品,是可能构建“中转即深游”的模型。

更重要的是,Trip.com在泛东亚地区已建立滩头堡,这批来华旅客日后再赴其他亚洲目的地时,可能优先透过熟悉的OTA完成预订,形成流量闭环。这是其他国际平台难以通过入境复制的地缘优势。

04

东风起于入境中国

Trip.com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主场战

在当前全球旅游产业因应对等关税重组的大环境中,东亚国家的出境旅客对中国的重新认识与重返,对Trip.com而言,不仅是一次入境业务的反弹机会,更是一个重塑完整旅游习惯的起点。

当中国被重新定位为目的地而非仅仅是出发地,Trip.com就站在了一个战略制高点上──它不仅掌握了入境旅游的供给端,同时也有机会对客源国(如韩国、东南亚、日本)的客户端做系统性的再教育与产品深耕。

对这些东亚旅客而言,到中国旅游比前往欧美成本更低、频率更高,因此Trip.com完全有机会在这个中短线旅游场景中,培养用户对“一站式平台”的依赖感。

携程除了投入服务上产生巨大优势,如果再把近期热议的“价格自动调整”纳入考虑,基本可以认定其在服务与价格的双轨优势,这可以理解为在中国入境旅游这个场域,Trip.com能达到深度控制。若Trip.Planner等AI旅游规划工具能给出真正实用、实时、语言友善且价格透明的行程建议,用户更会在无感中被平台的服务能力“驯化”,进一步强化对Trip.com的长期品牌忠诚。

可以说,中国就是Trip.com的主场。

相较之下,东亚用户赴欧美旅游属于高预算、低频次的长线规划行为,他们很难通过运营自己最优势场域的入境(对Booking而言是欧洲,对Expedia而言是美国),来让东亚客源习于使用其APP。当然,它们的规模在面对Trip.com时,已代表了许多优势。

也因此,这一次不只是入境游的机会,而是Trip.com少见能将Booking拉进自己最擅长的战场——即结合中国目的地供应链整合、价格/服务最优化、AI行程生成与自由行支持能力的高难度领域;Trip.com在中国以外的目的地未必能做到相同的深度,但中国会是Trip.com完全体现优势的场域。

这种地缘与政策对携程不是“负债”而是“资产”的双利组合,在过去十年中几乎未曾出现过,我们认为是一次决定性的战略节点——携程是否能飞得更远,就看这波东亚客源的“入境转化”,能否最终导向Trip.com在全球版图的突围。

罗海资
罗海资

海择资本 创始人

罗海资,海择资本创始人。曾于2012年加盟携程旅行网,同时也以鲸涛为笔名于财经媒体发表机票、酒店、旅游相关的批发商与渠道生态圈的观察评论。罗海资拥有台湾证券暨期货市场发展基金会(证基会)企业发言人班、财报分析班学程,并曾在台湾嘉实财经任职资深记者,负责上市公司研究。

Haitzu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发表你的观点

中国入境游改写OTA格局:携程Q2财报观察

发表你的观点
发表你的观点 . . .
0
0
X

请确认需要提交的个人资料

咨询类型:
描述:
X

联系方式

微信识别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

保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