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评论资讯>>>
×

半路出家做差旅,他凭什么只身挑大梁?|差旅听Ta说

黎展铺 环球旅讯 黎展铺 2025-05-09 10:39

态度决定高度

职场如棋局,有人在熟悉的领域精耕细作,稳步上升;有人却大胆落子,探索未知的天地。

差旅负责人M总属于后者,曾先后就职于国内A、B、C三家大厂。但跟其他大厂的差旅负责人不一样,他是中途跨界,踏入差旅管理领域。

“刚毕业的几年,我在A大厂做采购,之后换到B大厂,进入采购部。后来,发现当时的差旅业务面临重重挑战,团队人手短缺,且存在员工英文水平和海外经验不足等问题,领导就询问我是否有兴趣转做差旅采购。”

面对职业发展出现的意外转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M总接受挑战。

这一转变看似偶然,实则成为他职业生涯的第二起点。短短两三年时间,便从一个差旅门外汉,一跃成为大厂的差旅负责人。

01

在外人看来,差旅管理的日常工作,涉及多方交涉,时不时还要背锅,但在他眼里,却如同“一日三餐”般,管理得井井有条。

●资源方面,制定采购策略,与航司、酒店等供应商谈判,确定好不同品类的评估指标。比如协议航司要关注协议使用率和节省率,协议酒店要关注使用率和价格优势占比。

●系统方面,关注差旅系统用户使用数据,如用户使用率、预订成功率、预订时长及用户体验等指标,以优化系统体检及功能;

●服务方面,主要是处理各部门员工反馈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案,使之标准化、流程化。

“那具体到采购上,您是如何确保公司拿到的酒店、航司等资源价格就是最优价格?”我开门见山,抛出了心底的疑惑。

M总笑道,不同的品类,我们采取的方法也不同。

“TMC品类市场竞争相对充分,通过招标了解市场报价;同时进行价格拆解,通过分析供应商成本和收入来争取更优价格;航司因其具有较强的谈判主导权,我们就从他们的视角去对客户定级,匹配双方诉求来探讨合适的价格;新合作酒店以建立信任为主,参考供应商、OTA官网及其他客户价格,来获取合理价格;合作久的酒店,根据我们在它们客户群中的地位,分析决定是维持原有的价格,还是接受一定的涨价。”

岁月不会亏待每一个奋力奔跑的灵魂,在B大厂的7年时间里,M总带领团队从0到1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差旅管理体系,亦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

其中,最让M总觉得有意思的事情,有两件:

一、通过自建差旅平台,引入多供应商竞争,成功将TMC服务费降低一半以上;二、突破了海外协议酒店对公支付方案,不仅解决了行业难题,还帮助差旅供应商发展成独特竞争力,并成为他们获取新客户的一大“秘密武器”。

尤其是听到降本幅度这么大,笔者大为震惊。 

M总透露,他主要逻辑是在不降低员工体验的情况下,让不同供应商彼此竞争,从而有效削减了差旅服务费。当然,他调侃道,也可能是某些服务商之前收费太贵的缘故。

在B大厂的后三四年里,M总已经是独立掌舵。他还告诉笔者,自己之所以成长这么快,主要有两点:

“其一,差旅很直观,每个人都有出差经历,只要把自己当成用户,亲身去感受出差中遇到的问题,就能发现需要改善之处。其二,我有两位在行业深耕二三十年的优秀老师,前三年跟着他们快速掌握了行业专业知识。”

“由此,我很快深入了解到差旅各个环节的痛点及其背后产生的原因。同时公司给予广阔平台,支持我们去尝试不同于行业惯性的做法,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把差旅平台和体验做得越来越好。”

02

然而,在差旅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平衡成本控制、公司收益与员工体验之间的三角矛盾,始终是行业内一大棘手的难题。

2023年,经历疫情后,酒店普遍想提高价格,但M总公司的差标已经四五年没变过了,基于预算考量,员工又不肯降低入住品质,希望维持原有价格,这一矛盾给他的采购谈判工作带来不小压力。

如何平衡三方利益呢?

M总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差旅标准和员工出差所创造的价值会存在一个变化的节点。比如同样是提高员工体验,当我们的差标从100提升到200的时候,公司收益正向增加(虽成本也涨),而从400提升到500的时候,收益就可能相对下降,反而给企业增加成本。

前段时间,某家大厂闹出有员工利用差旅标准“欺骗”公司差旅经费的事件,引发热议,便是这一矛盾具象化。

M总说:“站在差旅负责人的角度,分析员工的差旅数据,筛选违规行为不是难事,但数据只能证明他们存在恶意使用差标的情况,无法说明有多少员工从中受益。”

“这家公司此前秉持信任员工的逻辑,认为员工超标越多,公司应该报销越多;现在开始严控差旅费,认为员工超标越多,报销越少。你不能说它原来的逻辑不对,只是说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差旅政策也随之改变。最重要的是,公司的差旅政策和管理理念保持一致,不要出现背离。”

有资深差旅专家曾在环球旅讯DIC北京站论坛上分享过一个观点:

●对公司而言,员工体验可能只是官话,差旅管理核心是降本。但一味追求降本,员工就会不开心,影响了出差意愿和工作效率,又未必能达成出差目标。

可见,M总所希望的平衡节点,并不轻松找到。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大部分公司差旅标准固定,员工不管是淡季还是旺季,都倾向贴着差标预订酒店,这其实又很难界定员工是否打着体验的幌子过度使用差标,给企业增加成本。

03

目前,M总投身差旅管理行业已有六七年。

在旁人眼中,或许这是个琐碎又磨人的领域,但他却乐在其中,始终将为几十万员工提供优质的差旅体验、合理规划好公司每年数十亿的巨额差旅花费作为自己的主线任务。

“现在,我计划加入C大厂,这段经历吸引我的地方是碳中和实践方向的机会,在同样的领域追求不同的结果,更加适配企业的差旅管理诉求。”

在M总看来,当下差旅管理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期,充满机遇与挑战。

过去三年,差旅管理以国内为主,互联网大厂发展势头好,对于差旅特别是体验方面的投入大。但现在经济大环境下行,头部公司的差旅投入特别是体验方面的投入已经在收紧。

同时,随着差旅管理的逐步成熟,成本考量权重增加,过去中国企业选择单一供应商的情况较多,未来外购平台、引入更多供应商可能会是趋势。

未来三年,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步伐加快,国内公司会更多纳入海外差旅管理,尤其是东南亚、欧美国家的业务会增多。

至于中国的TMC在服务中国企业境外差旅需求时,对比美国运通等国外TMC是否有优势?M总则认为要从两方面分析。

“从供应商能力,包括资源覆盖度、响应效率来看,国内供应商对公支付解决方案更好、系统更加易用。这个情况下,如果企业是这样的需求,那国内TMC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但如果企业的需求是员工信用卡,且通过线下方式预订,那国际TMC的优势就更加明显。有的企业需要对公支付、有的需要信用卡支付,选择国内还是海外的TMC,主要看出海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与这些TMC所能提供的支付形式是否匹配。”

“从企业出海模式看,不同模式下,对供应商(TMC)的需求也不同。如果只是中国的企业出海,且海外的量没有那么大,一定是中国TMC更有优势;若出海在国内和海外的业务量都比较大,且企业在中国和海外需要供应商,想统一管理,是各找一家供应商,还是找一家供应商把两地都覆盖,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这个行业,M总满怀热忱与期待,也希望更多新鲜血液、更多玩家注入这个行业。

“培养同理心,理解员工、供应商和政策制定方的不同需求,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各方声音;保持学习的热情,差旅管理涉及多方面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书本中汲取理论知识;多关注像环球旅讯、skift等行业资讯平台,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这是M总曾经走过的路。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行,大部分企业的差旅管理部门的人员都很少,能够“杀”出来的,无一不是挑大梁的存在。


由旅讯商旅与GBTA联合研发的《差旅管理基础课程》在4月上线,帮助商旅从业者提升自我和职场跃进。

扫码了解课程详情!

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姓名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发表你的观点

半路出家做差旅,他凭什么只身挑大梁?|差旅听Ta说

发表你的观点
发表你的观点 . . .
0
0
X

请确认需要提交的个人资料

咨询类型:
描述:
X

联系方式

微信识别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

保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