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在旅游行业待这么久。” 刘杨回忆道。
作为中国差旅管理行业的早期探索者之一,他见证了这个领域的发展历程。
“一开始只是觉得这个行业有意思,没想到一干就是20年。”2005年,他加入OTA平台时,正值中国商旅管理行业的启蒙阶段。
刘杨
彼时,国内企业普遍采用“以票代管”的粗放模式,差旅负责人需手工处理机票预订、报销核验等十余个环节,行业尚未形成专业化管理体系。
“那时候,我们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第一批本土TMC从业者,刘杨和团队需要同时完成市场教育和模式创新。
他们引入国际通行的差旅政策管理系统,将分散的票务、酒店、用车资源整合成企业级解决方案,为国内TMC行业的标准化服务奠定了基石。
从国内头部OTA到TMC,他像海绵般吸收行业养分。这段完整的产业进化历程,也为他后续的职业角色转变提供了坚实支撑。
2019年,刘杨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次重大转变。
他加入世界五百强公司,从乙方切换至甲方,负责集团内的差旅业务运营。对于在TMC行业深耕近20年的老兵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从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到站在企业立场搭建差旅管理体系,身份变化带来了视角和思维的转变。
但对于刘杨来说,核心逻辑未曾改变:始终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公司负责酒店资源运营后,他和团队很快察觉到一个棘手的问题:
酒店行业的信息极度不透明。价格、房型、展示规则甚至图片都缺乏统一标准,不仅让企业差旅管理变得复杂,还让员工在预订时陷入“同房不同价”的困惑。
“我们一开始以为只是酒店价格有出入,后来发现,整个行业的标准化程度都远比想象中更低。”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刘杨团队首创了多渠道资源同屏同房型轮转比价功能,将分散的酒店资源整合在一标准化平台上。
“我们希望让企业用户像逛Costco一样预订酒店,所有供应商的产品都摆在明面上,清晰、透明,价格一览无遗。”
借助互联网工具,他们逐一梳理酒店供应信息,让企业用户能够直观对比不同渠道的同一房型价格,提高透明度和比价效率。
与此同时,团队还用数据算法对酒店房型进行精细化拆解——以往模糊的“大床房”被拆分为“可改可退”“含早餐”“高级大床”等不同类别,帮助用户精准筛选。
“这就像在超市里挑饮料,以前你只能凭模糊标签选‘可乐’,现在你能明确知道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是瓶装还是罐装。”
如果说透明化是企业差旅管理的第一步,个性化体验则是更进一步的创新。
过去,企业差旅平台的定价体系相对固化。同一家酒店,在个人App上的价格比公司差旅系统还便宜的情况屡见不鲜。
为了提升差旅体验,刘杨团队创新性地打通了公司差旅平台与OTA的会员体系,实现两大平台会员权益的互联互通。
现在,员工在公司平台预订酒店时,系统将自动匹配其在OTA的会员等级,享受'一人一价'的个性化服务。
这意味着,企业用户终于可以像普通消费者一样,在商务出行中享受自己积累的会员权益和专属优惠。
值得注意的是,价格体系的优化只是其中一环,国际酒店积分积累则是另一项创新。
企业用户在差旅平台预订国际酒店时,通常无法像个人用户那样累积会员积分,这让经常出差的员工错失了不少权益。
为此,刘杨团队实现了GDS系统与国际酒店集团的会员积分互通,现在企业用户也能自动累积万豪、希尔顿等国际酒店的积分了。
“这看似是个小功能,但对企业用户而言,感知度极强。”刘杨笑道,“许多常出差的员工习惯用个人账号订酒店,就是为了积分。现在,他们在企业平台预订,同样能享受积分权益。”
除了用户体验的优化,智能化合规管理同样是企业差旅管理的重头戏。借鉴银行的风控模型,刘杨团队将差旅政策转化为数据标准。
例如,员工若超时出差,系统会自动筛选出不合规部分,并直接推送至合规部门,而非等到财务审核时才发现问题。
“随着企业差旅规模扩大,传统的人工审核效率滞后。对此,我们将合规管理前置,通过实时智能机制来拦截风险。”刘杨补充道。
资源整合、价格优化、用户权益升级和智能化风控的创新,使得公司的差旅管理进入了有序的新阶段,也让他对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
“制定标准,并用技术手段将其结构化、数字化,是行业向上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在差旅管理的道路上,责任与问题常常伴随而来,但刘杨早已习惯。
“背锅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解决方案。真正了解行业并预判问题,责任就意味着担当。”他说。
毕竟,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往往需要他们充当调和剂。
“我们不只是关注价格和政策的合理性,更着眼于如何通过差旅管理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他解释,价格和政策只是手段,最终的目标是员工满意、企业受益。
“能利他的情况下,必定也会利己。”这句哲理贯穿了刘杨的管理理念。
在选择技术工具时,刘杨有一条原则:数据为先,经验靠后。
过度依赖经验容易陷入误区。他回忆道,曾因过度依赖行业经验设计用户报告,结果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现在每个项目都通过ROI评估表,数据才是硬道理。
在行业深耕多年,刘杨对差旅管理行业的热爱丝毫未减,并且始终密切关注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
“未来,AI 或许能助力我们更高效地分析数据,进而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不过,不管技术怎样革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始终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毕竟,差旅管理的意义,在于将混沌的行业现实纳入标准化的框架,再用温度赋予其人性弹性。
在他看来,对行业的认同感直接决定了对它的理解深度和投入程度。“只有把这份工作当作事业用心经营,才会收获截然不同的成果。” 刘杨感慨道。
谈及对刚入行小白的建议,他坦言:“这个行业需要不断地接触人和事,要多学习、多实践。虽然听起来有些空泛,但这确实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正因这份内心的执着,刘杨这位自嘲为“职业背锅侠”的差旅老兵,始终在不断探索,努力寻找下一个行业痛点。
对刘杨而言,热爱就是他一路向前的核心动力 。
由旅讯商旅与GBTA联合研发的《差旅管理基础课程》将在4月上线,帮助商旅从业者提升自我和职场跃进。
扫码了解课程详情!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二十年差旅路,我从忙乱中找到秩序| 差旅听Ta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