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评论资讯>>>
×

入境旅游的“工具问题”

填平鸿沟是一门值得做的大生意。

为期21天的第134届广交会首期于10月19日结束。当天,笔者正好经香港西九龙回广州,在西九龙的售票处、检票口和边检柜台看着各路老外摩肩接踵、大排长龙。

这当然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老外不会用12306造成的。12306对他们而言显然是个陌生玩意儿——虽然其可以在境外的应用商店下载到,但由于核心功能仍然是预订中国火车票,因此正如我们不常使用Smart EX(日本新干线的订票网站)一样,外国旅客不常使用12306实属人之常情。而且,12306对于首次购票的旅客,要求必须在线下柜台通过实名认证方可进站乘车——因此,对于外国旅客而言,横竖都得线下排队。

同时,当日香港往广州的车票几乎售罄——大部分的车票显然都在12306上提前售出。因此不少老外需要排队候补或者经由深圳中转,场面一时蔚为壮观。

这背后,实际上是外国游客和本地居民之间形成的一道工具鸿沟——本地居民通过使用APP等工具上,相较外国旅客而言可以获得一些优势。这当然不是国内独有的问题,而是世界各地各自按照其实际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例如,知道OpenRice(香港的订餐网站,类似大众点评)或者Tabelog(日本的订餐网站)的中国游客显然很少;而能在东南亚熟练掏出Grab打车的中国游客就更少了。

这种应用的出现是商业交易的必然。12306、OpenRice和Grab等应用本质上是一种帮助消费者传达商业活动所必须的信息,从而简化交易手续(提升交易效率)的工具;同时,这些工具还会储存一些交易所必需的信息(例如地址、支付方式等),从而方便消费者重复使用。

因此,使用这些工具的性价比,和使用它们的次数密切相关——12306对长居内地的居民而言非常方便,但对于一年坐火车仅几次的外地游客而言,可能就不如去线下买票了。换言之,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属于一种“时间投资”——今时今日花费一些时间下载APP并完成账户注册和设置,是为了节省未来的时间。

这么看来,信用卡算是最早的“工具”——尽管那个时候的信用卡传递信息还需要使用电报和电话,但是申请信用卡时提交且记录在信用卡上的个人信息,就已经能够为持卡人节约携带现金的麻烦。

当然,这些工具能够节约时间和交易成本的前提,是交易的各方都接受这样的模式。如果接受不了的话,那就打了水漂。而无论是外国的工具被中国人接受还是中国的工具被外国人接受,其中的信任建立过程都非常漫长。

相对来说,由于信用卡这一前辈的存在,支付工具相比预订工具要容易被外国商户接受。在出境旅游方面,境外商户在收单行的帮助下通过改造POS机,基本都能够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相对而言,境内商户支持境外信用卡等的手续要漫长得多。

正如我们乐于线上预订而非线下排队是因为线上预订的时间成本更低一样,非现金支付制度立足的基础在于使用它的成本比使用现金的低。这种低在治安不靖的国家尤为明显——在这些国家携带或者储存现金容易遭遇抢劫或盗窃等财产犯罪,因此使用信用卡有很明显的治安理由,信用卡公司亦可以收取较高的手续费。

但是,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日本这样治安相对安定的地方,携带或者储存现金不容易出事,现金的交易成本也就降低了——这些地方要么以低价使用非现金支付手段(例如中国内地银联、微信、支付宝三大非现金支付渠道的手续费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要么仍然以现金支付为大头(例如香港和日本仍然是现金为王的地方)。

因此,显然“高手续费国家”的商户更容易接纳“低手续费国家”的非现金支付手段,而反之则不然。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中国内地而言,接纳境外非现金支付手段更加困难——手续费的差距摆在这里。

支付服务作为最为标准的消费场景尚且面临巨大的接纳成本,那涉及非标准消费场景的预订服务(例如12306)的接纳成本自然也就更加高昂了。通常而言,一个场景要想能够让全球的人都方便地使用(诞生一个全球型的平台),至少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商业模式。我们以交通行业的民航和火车做一对比。总体而言,民航是国际交通的几乎唯一交通工具,几乎每个国家的主要城市都有一座机场;但是,客运列车除了在少数国家(例如欧洲各国、日本和中国)占据一席之地之外,在其他国家(例如美国、东南亚等)往往并非主要交通工具。

第二,是这门生意必须在世界各地的营商方法相近。我们仍然以火车为例。火车之所以很难形成全球型平台,是因为供应商(铁路公司)的具体营商模式不同。例如,日本和欧洲的铁路运力相对充裕,在境外主要以销售游客专用的“周游券”(即通票)为主,不严格要求对号入座;相比之下,运力紧张的中国铁路为了缓解运力矛盾,限制黄牛抢票,必然会选择严格坚持当日当次、对号入座、限制第三方平台购票的道路。

第三,是这门生意必须具有可以自动化的基础。例如餐厅预订虽然全球通用且都有需求,但是因为往往涉及语言沟通和语言通译(尤其是A国人用B国平台订C国餐厅这样的情况),很难做到自动化,因此门槛相对较高,也很难做到全球一张网。

那么,我们不妨总结能够跨境提供服务、缓解入境游客数字鸿沟的平台演变。

第一个实现了全球一张网的自然是民航。民航如今是大部分国家国际交往的重要途径,第一个条件自然毋庸置疑;IATA和ICAO等国际组织由上至下制定了民航运输的标准,而标准化又进一步带来了自动化,分别满足了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像是AmadeusSabre、中航信这样的大型GDS的诞生——如今“A国人在B国订C国到D国的机票”并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依靠从上至下的方法建设网络在很多行业并不可行。因此,酒店这样的行业往往要采用第二种模式。酒店的国际化与民航正好相反——其标准化和自动化是基于酒店本身的商业模式的相似性和普世性(接待人住宿一晚在哪儿都是门生意,而且流程都差不多),因此只要有OTA愿意地推,也能形成一个大型网络。

那么下一个能够形成类似模式的生意在哪里呢?个人觉得应该是网约车。

租车自驾本身是一个几乎形成了全球网络的生意——但是由于不同国家交通规则和交通情况的不同,租车自驾的网络没有那么大。例如,英日等国靠左行驶,和中国美欧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有明显不同;在印度或者东南亚国家,混乱的交通情况也令外地游客望而却步。同时,对于在城市里欣赏博物馆等人文景观的游客而言,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停车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因此,相对于租车而言,网约车服务,或者和租车自驾服务整合在一起的用车服务是更加适合的选择。网约车服务在世界各地的生意模式都差不多,同时基本实现了接口互通和高度自动化——世界各地都有成熟的网约车平台,因此B2B接口上的互通当然不是难事。当然,这块生意自然也要有人做才行。无论是外国人在中国打车、中国人在外国打车还是外国人在外国打车,本身都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

那么还有第四个吗?

我觉得第四个正在发展中的全球型生意应该是电话卡。电话卡这门生意模式的全球型和标准性毋庸置疑——跨境销售SIM卡这门生意古已有之。不过传统的生意流程涉及实体SIM卡的配送,因此在自动化上还有所问题。但是随着eSIM技术的普及,通过互联网下发SIM卡配置文件成为可能。因此,我个人觉得未来在旅行通信方面,会诞生一家依托eSIM技术成长起来的全球型公司。当然,电话卡涉及基础运营商,肯定会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正如《三国演义》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跨境旅游的数字鸿沟也必然会经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在世界各国中总会有先行一步的国家,因此短期内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数字鸿沟;但随着模式复制以及各国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一鸿沟又会逐渐被填平。无论是中国旅客的出境旅行、外国旅客的入境旅行还是中国旅游企业的出海,填平鸿沟都是一门值得做的大生意。

李瀚明
李瀚明

环球旅讯特约评论员

我是李瀚明,一位乐于在环球旅讯上和航旅同行们讨论知识的评论员。欢迎通过旅连连和我交换名片。

已发表文章 70 篇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发表你的观点

入境旅游的“工具问题”

发表你的观点
发表你的观点 . . .
0
0

使用微信扫一扫

微信识别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

保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