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的青年旅舍, 源于德国背包文化的兴起, 1912年, 世界上第一所青年旅舍 - Youth Hostel (YH )在德国一个名叫Altenna的废弃古堡中诞生,基本奠定了青年旅舍的基本模型,即以“安全、经济、卫生、隐私、环保”为特点, 目标客户是经济并不富裕的年轻背包客。
该类型品牌进入中国后, 并没有想象中的风声水起的大力拓展, 连品类齐全的OTA 携程网上都没有特别的产品栏目,民宿预订还有专栏。
最近因为青年旅舍拒接“35岁以上中年人”而引起媒体关注。这是年龄歧视还是其他问题?
独生子女现象使这类产品不受青睐
大家试想下,由于我国自70年代推行的独生子女特殊政策,多数家庭视唯一子女为宝,从上幼儿园到中学都有家庭专人接送,到了这些孩子上了大学要出外旅游,试想一下,家长怎会放心让他们男女结伴去住6-8人上下铺一间房的青年旅舍?这些孩子的书包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背大的,家长为他们准备的行装还用上了不少奢牌,如旅行箱是Rimowa, 家长怎舍得他们背着大背包艰苦旅游?这种男女不分多人共住的模式,在中国家长眼里首先是不安全,所以青年旅舍这个品类的住宿在中国特定的生态环境下难以流行起来。
疫情前选择青年旅舍的目标客户是以国外来中国旅游的年轻背包客为主。
最近的火红和间歇性失业有关
由于三年疫情,很多企业经营受损,康复艰难,对于大学生就业招生的支持力度和往年相比大大减弱,2022年毕业的学生大部分还未消化,2023年毕业的大学生又开始排队等候就业。对于这些刚毕业要求求职的外地学生而言,没有了学校的学生宿舍,寻找廉价住宿成为刚需。工作没有落实,即没有收入,但在一线城市住宿的租赁是非常昂贵的,一般地段较好的一居室民居,每月没有3000元租金租不到,经济型酒店一个晚上的租金最低也要200元,于是50 - 80元一个床位的青年旅舍成为了求职者的暂歇之地,有的求职者根据可能就业的不同市场,转辗在不同城市的青年旅舍过渡。根据叶檀财经“真叫卢俊”的采访报道和照片显示,采访的青年旅舍基本就是群租的模式,哪有“安全、经济、卫生、隐私、环保”的特点?带出的问题是这些青年旅舍是否有YHA的认证?
疫情三年,这些经过认证的青年旅舍已经没有了目标顾客 - 境外年轻背包旅游者, 那么他们的生存情况又如何?
35岁以上是哪些人群
对于青年旅舍媒体的话题是年龄歧视,将35岁以上人群排除在外。35以上又是怎样的群体呢?除了大学生留在大城市求职的,外地来到一线城市打工的和带家属到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看病的,都可以是青年旅舍的目标客户,关键是价格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当然年轻大学生可能对于同屋上下铺有中老年住宿者有意见,故青年旅舍的经营者为了满足大多数年轻人的需求,推出了不接受35岁以上年龄人群的规定。
存在既有需求
笔者认为以上现象多数并不是真正的经过认证的青年旅舍所为,现象的发生主要还是疏于管理。如何来解决社会上这样有廉价住宿需求的群体是我们需要进行探讨的。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有几家经过YHA认证的青年旅舍做得不错,客房分男女,并没有发生以上案例的乱象,同时也深受低成本出游的年轻人的欢迎。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并没有到所有出游者都能够承担上千元一晚住宿费的消费水平,且不论间歇性失业者的暂时需求,笔者相信,在消费下降的趋势下,要大力发展旅游,青年旅舍有其存在的意义。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变异的青年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