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在酒店醒来后反应不过来,自己在哪个城市,甚至想不起住的是哪间房。”
这再普通不过的差旅瞬间,却精准点破了当下大量连锁酒店的共同困境。越是极致标准化、越是体验一致,人越难记住自己“身在何处”。
而正是这样一句带着疲惫又真实的“抱怨”,开启了环球旅讯数智论坛(大湾区站)对话环节《酒店与旅行市场的“陈旧想象”,需要革命》。

从左到右:李超、随易
这一次,对话的主角不是传统酒店人。跳海酒馆联合创始人、跳海 Living 负责人 随易,带着他过往在媒体、活动社区、酒馆行业中积累下的“人与人连接”的经验,首次走进酒店业的公开讨论场。
开场主持人环球旅讯 CEO 李超随即抛出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为什么传统酒店无法满足像你这样高频差旅者的需求?”
随易基于自己“每年 300 天在路上”的真实体验,逐条拆开他所看到的盲点与冲突,也展开了他尝试实践的路径。
01 传统酒店满足不了什么?
越是“复制粘贴”式的空间,越难让人记住自己身在何处。
随易第一次认真去思考酒店的问题,是从一个特别日常却又无法回避的场景开始的:
“我经常在酒店醒来后反应不过来自己在哪个城市,甚至反应不过来今晚住的到底是哪家酒店、哪个房间。”
在连锁化逻辑下,房型相似、体验统一,是天然结果。但真正困扰他的,并非只是“都长一样”,而是另一层更深的缺失——酒店无法告诉他这座城市真正的“在地脉动”。
“如果我想了解当地年轻人在讨论什么、玩什么,前台一般回答不了。最多告诉我附近有哪些餐厅。偏青年文化的内容,有明显的信息壁垒。”
对于一个走到哪里都希望触到当地生活温度的人来说,酒店无法成为他认识城市的入口。这反倒成了跳海 Living 的起点:既然传统酒店给不了,他决定自己去建一个。
02 不是酒店,也不是青旅
用多业态、多客层、多角色,构成真实的社区场景。
跳海的第一个 Living 项目落在深圳南头古城:
•33 间客房
•其中 2/3 是多人间
•大床房、情侣房、多人房混合配置
•同场运营 13 间长租公寓
•一层集成面包店、云南咖啡、米线、精酿酒馆、鸡尾酒等六个业态
随易说,“酒店”和“青旅”都是过度固化的词,所以他们用了一个更贴近本质的名字——Living。
“我们希望你过来,哪怕是出差、旅游、gap、数字游民或旅居,都能有生活感。”
所谓“生活感”,不是用硬件堆砌氛围,而是让短住客与长期住客共存,让后者自然成为社区里的“NPC”。这些住得更久的人,会无形中决定空间的呼吸节奏、气味与社交形态。
从目前的用户画像看,国外住客与港客对这种模式格外感兴趣;国内年轻人愿意尝试;但年龄较大的客群对多人间接受度仍然偏低。
03 OTA 装不下的社区灵魂
“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也是所有做差异化的人共同的难题。”
跳海 Living 最大的“不像传统酒店”,就在于它把住宿、酒馆、社区活动、在地体验揉在一起。问题在于,这种跨边界创新很难通过 OTA 被准确理解或展示。
“我们的核心价值,在 OTA 上几乎无法体现。页面除了房型就是设施,我们精心设置的活动、社区、在地体验,在 OTA 上都看不见。”
目前 OTA 页面只能呈现“硬件”,但跳海的灵魂在于“体验、连接、社区氛围”,这些既无法标准化,也不可能量化。
随易也坦言,虽然全国已有 50 多家跳海酒馆,但它们并不能直接带来酒店的稳定客流,因为住客必须“刚好需要来深圳”,无法像酒馆那样自然产生粘性。
这一部分,是所有做差异化住宿的人共同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04 “社交酒店”是伪命题?
真正有效的连接来自“去中心化”。
当李超谈起业界常年热议的“社交酒店”时,随易给出了极鲜明的观点:
“在酒店做社交是伪命题。社交无法被交付。我们只做连接,社交只是结果。”
他强调,那种“必须认识几个人”“必须加几个微信”的强行社交没有意义。跳海选择通过“去中心化”来创造连接的可能——让关系的发生,是自然长出来的。
比如跳海酒馆的“打酒师”机制:
“你可以报名成为打酒师站到吧台里。酒馆的活力来自这些打酒师,而不是中心化的团队。”
这种机制后来被完整移植到 Living 的社区活动中:每天免费“小巷 City Walk”。但这不是KPI式导览,而由不同“在地人”担任向导:
•住在古城的女生带“美食路线”
•养柴犬的女生带“狗狗路线”
•住客住了一年,会变成新的带队者
“我们不追求统一话术,因为每个人独特的地方,就是体验的核心。”
这种更温暖、更个体化的非标准体验,往往比任何官方导览更有机会让住客认识一个本地人、理解一座城。
05 让住客知道“我住在这里”
从房间细节到社区触点,让空间本身成为城市记忆。
谈到产品差异化,随易进一步解释跳海 Living 如何让“在地性”落在细节里。
他们的房间不追求奢华,但极度注重体验中的触点选择:
•床品选用“躺岛”
•毛巾、浴巾、起居服来自江南布衣
•除矿泉水外,额外提供薏米水(好望水)
•零食来自国内品牌“食验室”
•裸露砖墙不是风格,而是想让住客醒来就知道自己在深圳的城中村
还有一个极受欢迎的小细节,每个房间都会放一袋猫粮,并附上南头古城流浪猫插画。
“我们鼓励住客出去逛时遇到猫可以投喂。没想到这个点特别受欢迎,还带来了动物保护合作。”
这些微小却真实的触点,让住客在关上房门的瞬间,也能清楚知道自己正在一座具体的城市,而不是进入一个可以被无限复制的连锁空间。
06 商业模型与扩张逻辑
私域三成、OTA 五六成,合作的前提是“真实增值”。
在商业层面,随易给出了透明数字:
•单房改造成本:约 4 万
•大床房价格:不到 400 元
•主题房:约 400 元
•四人间床位:约 110 元(为同行 1.5~2 倍)
多人间仍在验证阶段,入住率有待提升。
渠道结构上,OTA 占五六成,自有渠道三四成(小程序、小红书、跳海 IP)。
至于未来是否与高星酒店合作运营酒吧?随易的判断很直接:
“如果我介入后,能让酒店房价涨 10~20 元,我觉得有价值。否则只是多开一个酒馆,没有意义。”
核心依然是对住宿体验的真实增值,而不是扩张数量。
07 公共性:酒店最容易忽略的价值
当大堂酒吧对外开放,酒店的城市入口能力被放大。
跳海酒馆有一半客人是深圳本地人,这意味着住客能在楼下遇见真正的“城市生活”。酒吧不再是住客专属空间时,空间的公共性反而被放大。
随易提到日本涩谷一家酒店(all day place)的例子,其精酿酒吧的一半客人也是当地人。
而跳海 Living 的场景与之类似——酒店住客在楼下,可以自然与城市交汇,而不是被隔离在“住客层”。
采用这种模式后,酒店的价值被重新定义:
不只是住宿场,更是城市入口。
结语
对话的最后,李超点出了最重要的观察:
“酒店行业因为有你们这些非传统酒店人加入,可能会变得更加有意思。”
酒店不需要刻意制造“社交场景”。但酒店需要重新思考:能不能成为住客认识一座城市、认识一个人的入口?
回到随易开场那句“醒来不知道在哪座城市”的困惑,也许正是从这个瞬间开始,酒店行业长期以来的陈旧想象,正在慢慢松动。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酒店没玩好的社区生意,被一位酒吧老板盘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