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评论员投稿,不代表环球旅讯立场
今年是我第四次参加环球旅讯峰会了,过去四年来,超叔不断在优化峰会的主题,为峰会带来更有价值的内容,实在是令人感到佩服。
这四年来,环球旅讯峰会逐渐增加对企业商务旅行的探讨。而作为一个用了十年境外TMC的重度差旅人,我也一直在代表航空公司与TMC,和买家谈判,深感中国乃至世界商旅市场在不断变化。
在我看来,中国乃至世界商旅市场的变化,目前主要体现在企业加强差旅管理意识,收紧“公家出”名义高消费的做法上;换言之,老板们开始有集中管控的意识了。
以前,在中国人的思维惯性中,“公商务旅客”是“高价值旅客”的代名词(直到今天,很多券商仍然在研究报告中这么表示)。
事实上,航空公司或者酒店过去将近五十年,一直都在试图通过忠诚度计划争取公商务旅客。忠诚度计划说穿了本质,就是以积分的形式向这些公商务旅客提供回扣。这种回扣最极端的形式,就是加一点钱就有额外的积分,甚至花钱买分的模式。
但是,无论用什么词汇称呼,都无法掩盖忠诚度计划回扣的本质,必然会激发企业主(差旅经理人)、员工(商务旅行者)和航空公司(供应商)之间的三方博弈。
传统而言,由于市场上缺乏一个能够提供足够服务的提供商,因此企业无法限制员工出差的选择(否则某些地方就去不了了),加上政府和企业还没有建立差旅管理的意识,因此整体博弈的天平还是偏向航空公司和员工一侧。
但是,随着中国商旅行业的发展,政府和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一定会不断增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政府和企业开始限制员工乘坐飞机,只能坐高铁——毕竟高铁虽然慢点,但是哪里都能到,价格还便宜。与其在飞机复杂的票价体系中折腾,不如索性一刀切,“切以永治”。
换言之,“公商务旅客”本质上就是花老板的钱,或者直白地讲,叫“崽卖爷田不心疼”。这种浪费公帑的行为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因此,随着商旅管理理念的普及,企业必然会开始建立成本意识,控制不必要甚至是有害的差旅支出。这体现在宏观旅游市场上,就是“公商务旅客”的减少——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航空公司和酒店不可以将“公商务旅客”的高支出看作理所当然或者唾手可得。
但是我们讲说“不破不立”。事物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旧的,不合理的差旅模式消亡以后,在百家争鸣的洗牌当中,企业逐渐会重新认识商旅价值,业内也逐渐会出现新的,合理的,符合行业需要,真正服务企业业务发展的差旅模式。
例如,飞机就一定不合理吗?很多时候飞机价格也没有那么贵,飞机确实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那选飞机也未尝不可。商务舱就一定不合理吗?很多时候飞到一定时长,经济舱下飞机以后会疲惫,浪费一天的时间,那商务舱只要价格合适,也可以考虑的嘛!
这种理性选择,最典型的就是火车卧铺。虽然所有人都知道硬座最便宜,但是没有企业敢说员工出个差,连硬卧都不能坐的话实在是折腾员工了。出差是为了干活的,如果一味的省钱,那不出差岂不是最省;反过来,由于省钱,见面的状态不好了,耽误了事情,错失了生意机会,那就更加是得不偿失了。
事实上,随着企业差旅管理模式逐渐成熟,越来越多企业已经在差旅管理中意识到高级产品的必要性。这里最典型的例子,是宴请和用车——所有人都知道快餐便宜,但是没有人敢请客户吃快餐,最多是下馆子用个团购;所有人都知道地铁和共享单车便宜,但是还是有很多企业选择接入外卖团购平台、网约车或者租车公司,甚至说在积极地寻找境外的用车和餐饮服务,以求更加安心舒适的旅程。
笔者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机上Wi-Fi。笔者这篇文章就是在国泰的航班上用机上Wi-Fi写出来的;对于出差的旅客来说,保持及时沟通,往往是抓住生意机会的不二法门。虽然这么做很可能会被人说是“卷“,但对于销售这样的差旅常客而言,机上Wi-Fi还是能够帮上大忙的。
因此,2026年我们会逐渐看到,企业在建立商旅管理体系以后,开始理性思考自己需要为员工提供什么样的商旅待遇,帮助他们更好地开拓业务,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当然,这需要供应商真正提供靠谱的产品——企业不是说不花钱做葛朗台,但是企业也不能花不值当的钱当水鱼啊。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环球旅讯峰会手记:中国商旅市场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