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企业差旅管理常陷入两难:一方面,管控规则过于僵化,员工体验差;另一方面,成本却并未有效下降。
有没有可能在提升合规性的同时,又让员工出行更高效、更省心?
9月11日,在2025 环球旅讯峰会【商旅数字化峰会】论坛上,阿里商旅总经理施沈阳以《未来已来:AI时代的差旅管理变革》为主题进行演讲,探讨运用AI能力,前置企业管控政策,自动生成合规且合理的最优行程方案,实现效率提升、体验优化与成本管控的平衡。
以下为演讲实录,内容有删减: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再次回到旅游和商旅行业的大家庭。
昨天见了一堆老同事,特别感慨,离开旅游行业9年,回到商旅行业,所以我对一切都很好奇,我不断的问一些看似“愚蠢”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试图寻找出新的解法。
我们先来看看,可能遇到的一些管控的卡点,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遇到过不少典型的场景:
比如,航班延误时,管控规则让我无法改签到2小时内的航班;经济舱售罄,但同价的超级经济舱又因为政策原因无法预订。
再例如,五一前从杭州到福州出差,高铁只剩下商务座,又因为管控,最后不得不绕路杭州到上海,再飞福州;参展时,展会周边酒店价格上涨,因为管控只能选择便宜,但更远的酒店,但交通和时间成本却大大增加。
这些情况让我困惑:究竟管控是提升了效率,还是在无形中为难了员工?
可是当我开始看一些行业数据的时候,我又开始冒问号了,比如为什么酒店集团/航司的票单价、平均房价都在下降,可是我关注到很多企业的差旅的支出没有下降,尤其是机票的票单价远高于C端的票单价。
为什么这些机票的出发时间总是集中在中午最贵的时间段?酒店平均房价总是顶格差标?理论上都管的这么严了,员工自由预订还是造成了浪费?会不会是差旅管理人员不管啊?
于是,我又开始请教企业差旅管理者一些问题“你主要精力花在了哪里?”得到的回答是,他们在不断调整管控规则、处理员工的投诉、分析海量的差旅数据、事后的追责和应急处理,最后陷入到这个死循环中,消耗了大量时间,我能感受到他们特别烦躁和无力,职责所在想管但是管了又被员工抱怨。
我回看了一下商旅历史,想知道这些问题是不是一直存在,发现原来人工代订的时候确实没有太多负担,但是人工代订成本还是偏贵。
到了今天OTA时代下,很多员工其实可以开放式预订,但开放就一定降低成本吗?就一定不会被滥用吗?好像也不太对。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让员工不浪费时间在做攻略、行程规划上,没有预订就不会有那么多被管控的时刻,这样差旅管理人员也就不用浪费时间在这些事后追责管控上,让AI来设计每一个员工的行程。
企业的差旅管控,本质上就是对员工出行意图的识别和约束,这其实正是AI擅长的领域。
先由员工输入最简单的行程需求,比如几点几分在哪里开会,AI自动剔除不符合政策、价格不合理或库存不符的选项,最终生成一个既合规、又符合员工偏好的最优解。
这样一来,差旅政策在行程生成时就已前置,而不是靠事后的追责和修正。既减少了 KP 的负担,也避免了员工的不满。
我自己做过对比,以往一个完整的差旅方案至少要花30分钟甚至更久,尤其是涉及多客户拜访时,复杂度更高。但如果用AI自动计算,不仅能一键生成,还能结合当地经验,给出更合理的整体方案。
人力算不清海量变量,通过 AI及算力解决数学及意图识别,从过去“单项费用标准的管控”转向“追求整体价值最大化”,这个“价值”包括综合方案直接成本、时间成本、员工体验、工作效率、合规风险等,这就是今天阿里商旅AI的底层逻辑。
正是这样的能力能够大规模、低成本、个性化地构建符合合规、降本、体验三角质变的新商旅工具。
我们的合作方式也很多元,包括不限于A2A的合作,比如我们渠道、央企都有了主智能体的情况下,可以调用我们AI Agent专注做好商旅,也可以支持整套差旅解决方案的本地部署,也可以在传统友商系统的基础上升级AI Agent的方式,当然也可以支持SaaS方式支持商差旅。
无论是央企、国企,还是世界500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多元方式,共同推动差旅管理进入智能化阶段。
我们希望阿里商旅的AI的能力最终能够让KP的工作开展得更简单,员工更满意,并且更合规,最后能够看到企业整体差旅成本有质的变化。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差旅管理走到十字路口:AI同时搞定省钱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