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25载风雨兼程,从互联网萌芽起步,历经疫情冲击的考验,再到疫后复苏的转型,每一段发展征程皆如浪潮奔涌。
企业在市场浪潮中淬炼的进化能力、旅游平台从“信息桥梁”向“决策伙伴”的深度转型,始终为行业持续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2025年上半年,入境游人数和交通客流量都明显回升,行业复苏的活力肉眼可见。
未来趋势也愈发清晰:譬如,企业出海拓展市场的步伐会持续加快,用AI探索旅游新玩法的尝试会更深入;跨界玩家会不断带着新机会入场,海外B端市场的增长潜力也将逐步释放。
9月10日,在2025 环球旅讯峰会主论坛上,环球旅讯CEO李超以《新潮涌 新世界》为题作开场演讲,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
以下是李超演讲实录,经编辑精简: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各位参加一年一度的环球旅讯峰会,我是环球旅讯的创始人李超。
和往年一样,我希望在此和大家分享下一些感受和思考。
相信很多朋友今年都看到了由环球旅讯制作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史的纪录片《潮水》系列。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先后采访了携程、众信、同程、锦江、万豪、直客通、东呈等企业的20多位高层。
作为一个行业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将中国旅游业过去25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记录下来,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至今仍在探索突围路径的中国旅游企业来说,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位从业者来说,都非常有意义。
不忘来时路,方能行稳致远。
在此也把我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和大家做分享:
- 真正的确定性,只来自于不确定性中不断进化的能力
过去25年里,中国旅游行业经历了从互联网启蒙、高速扩张,到疫情冲击,再到疫后复苏、重构增长的多个周期。
这些“潮水”般的节奏,促使所有企业不断调整航向。采访中我感受到的,不是谁可以始终在风口浪尖,而是谁可以迎难而上,重新找回方向、重塑价值。
- 旅游平台的角色,正在从“信息连接者”转向“决策助推器”
过去,OTA的核心是解决信息不对称,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而今天,面对过载的信息和复杂的决策场景,平台的价值更在于帮用户“做减法”——通过内容筛选、数据洞察、智能推荐等手段,协助旅行者做出更高效的行程计划和产品选择。
- 中国酒店集团,强者恒强
在Hotels杂志的2024全球酒店排名榜中,前50名已经出现了21家中国公司,前10名中有三家中国公司,其中锦江排名第二,华住排名第四,如家排名第9名,这也代表了中国酒店品牌背靠中国大市场,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今他们已经迈上了国际市场扩张的征途,中国酒店的产品、供应链以及数字化的优势能否得到海外消费者、投资人和渠道合作伙伴的认可,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 国际酒店品牌越来越会说“中国话”
以前我们对于国际酒店品牌的印象就是“高大上”,但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国际酒店集团将发展的重心转向了中端品牌和低线市场。
从他们近期的产品升级和营销来看,国际连锁酒店品牌正在从“在中国”走向“为中国”,再到“与中国共建”——通过本土决策权、文化共鸣、技术与分销生态的深度融合,成为中国旅游商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例如洲际本土化的营销,以及万豪和美团的会员合作都是最好的例证。
- 旅行社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团队游的组织逻辑正在被重塑
相比过去由旅行社统一拼团、安排陌生团友出行的传统模式,如今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以熟人、亲友为单位,自发成团,小团、定制团、自驾团、目的地参团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旅行者的喜爱,而旅行社则负责提供司导、交通、保险等专业服务。从“拼客”到“陪伴”,旅行社正在回归其专业服务的本质。
好,说完了这些感受,我们再来说说行业的一些数字:
上半年出入境人员3.33亿人次,同比增长15.8%;
上半年免签入境外国人1364万人次,同比增长53.9%;占入境外国人的71.2%,上半年入境外国人为1915万人次,全年的入境外国人次有望超过2019年的3188万人次。免签政策已经对于入境游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截至今年7月17日,我国已与29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对46个国家单方面免签,55个国家实现了过境免签。
国内及地区航空客流量为3.98亿人次,同比增长3.7%;国际航线4523万人次,同比增长26.3%。
1-7月份铁路客流量达到了26.9亿人次,同比增长了6.7%。
再来看看酒店的供应量。截至今年9月1日,全国酒店房间数量为2170万间,同比增长6.5%。其中高档和中档市场客房数的增速分别为8%和7.6%。
从这里可以看到的问题就是,高档酒店客房供应量增速为8%,航空客流作为高档酒店的核心客源,其增速只有3.7%,这也就解释了高档酒店的RevPAR为何在持续下滑,就是因为需求不足。
截止2024年底,中国酒店客房连锁化率约40%。从酒店类别来看,中端和豪华市场的连锁化率都超过了50%,而经济型酒店的连锁化率则只有30%。
我们再来看看商旅市场。根据全球商务旅行协会GBTA的预测,2025年全球商旅支出将达到15650亿美元,同比增长6.6%;2029年将突破2万亿美元的大关。
预计中国商旅市场在2025年的规模将达3731亿美元,同比增长2%,名列全球第二大商旅市场。
近年来,企业对于TMC的认知度和使用率都在持续提升。据携程商旅的调研显示,2024年企业对于TMC的使用率提高到了36.8%,在一线城市达到了41.4%。
中国旅游企业也在加快出海的步伐。大家可能感受比较深的就是,携程最近两年在东南亚、日韩等地机场的广告投放可谓铺天盖地。他们在去年的国际收入占比达到了14.5%,而华住的国际收入占比也达到了20.5%。
环球旅讯今年也针对AI对旅游市场的影响进行了系列的调查:超六成消费者(64.23%)已使用AI规划旅行,但数据安全、决策透明度和售后保障仍是阻碍其完成交易转化的核心心理门槛。
用户画像特征鲜明:女性、高收入群体是AI旅行工具的积极尝鲜者,而银发族人群渗透率不足50%。
企业和商旅企业对于AI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升。
由环球旅讯完成的中国商旅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已经有接近1/4的企业在差旅管理领域应用了AI,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AI被广泛应用的领域包括数据分析、客服、比价、费控等领域。
新玩家跨界入场也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京东、滴滴、抖音、小红书、B站等大型的互联网平台的进入,也为旅游业触达新客户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中国市场还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就是平台与品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比如携程、同程都打造了自己的酒管公司,同程下属的艺龙酒店科技平台已经名列中国十大酒店集团之列,而华住通过与滴滴的合作,已经进入了TMC的领域。
酒店技术与分销的界限也在被打造,石基、绿云、订单来了、德比、直客通等酒店科技类公司也在全面进入酒店分销领域。
谁将成为最后的赢家还难以下结论,但中国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已经成为现实。
再来看海外市场,在C端市场被几大OTA巨头所垄断时,B端业务成为了后来者在旅游业唯一的机会。
全球最大的酒店分销商Hotelbeds完成了上市,媒体称美国的新一代TMC Navan也提交了上市招股书,估值可能接近百亿美元,Expedia B2B业务取得了强劲的增长,成为了其业绩的核心拉动力。
在商旅领域,全球第一大TMC运通商旅和第三大TMC CWT的合并案获批将给市场带来哪些变化,也非常值得关注。
AI是否可以给旅游业带来颠覆的机会,似乎对这问题还没有答案。几大OTA巨头对于AI的应用更多在运营效率的提升方面,前端的AI旅行计划工具在获客和转化方面还没有显著的效果。而对于这一领域的创业公司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获客和供应链的构建。
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创新正在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机遇,让我们共同拥抱属于我们的新世界、新潮涌。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环球旅讯李超:新潮涌,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