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线卷不过,大湾区航空开始向内地“转场”。
最近,大湾区航空宣布开通香港—桂林航线。这条看似“鸡肋”的航线引发了不少人疑问:
桂林已经有三趟高铁直达西九龙,航空服务还有竞争力吗?
背后的原因并不简单。有广西的朋友现身说法,香港—桂林航线的最大功能是“中转便利”。
对于不少旅客来说,直接从桂林飞香港,不仅方便衔接国际航班,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实,香港—桂林航线早在港龙航空时期就曾开通过,主要服务两地的旅游需求和商务往来。
加上如今桂林正加速恢复来自欧美、日韩等地的入境航线,香港作为中转口岸,也吸引了更多国际游客。
所以,从市场需求来看,这条航线的推出有一定的依据。
通过预订平台查询,大湾区航空是目前唯一提供桂林直飞香港的航司。
相比之下,海航、东航、国航等航司虽然也有从桂林前往香港的航班,但均需在海口、上海、成都等城市中转,整体旅程时间更长。
大湾区航空进军内地市场,并非临时起意。
从去年7月开通海口—香港航线以来,大湾区航空已经逐步拓展了包括舟山、黄山、武汉、宜昌等地的内地航线。多为三四线旅游城市,市场规模虽不大,但需求却非常明确。
尤其像舟山,目前并无直达香港的高铁,航空出行成为最便捷的选项。
不过,武汉至香港的航线虽然是直飞,但对于这类热门航线,大湾区航空似乎并没有占据太大价格优势。
就拿20号的航班来说,国航和国泰的票价比大湾区航空更为便宜。
图源各航司app:从左到右为东航、国泰、大湾区航空
有趣的是,年初航线一开通时,许多网友在大湾区航空的社交媒体上留言,建议他们“先把自己的航线做好再说”。
大湾区航空成立至今已有四年,原本瞄准的是国际航线市场。
但在与国泰、新航等传统强者的竞争中,其在品牌、服务和航线网络上的劣势逐渐显现,国际客源不断流失。
据航班管家数据:大湾区航空目前旗下有8架飞机,运营14条航线。
据港媒报道,香港—德岛的定期航线将在5月12日起由每周三班减少为两班,这只是一个缩减航班的例子。
今年初,大湾区航空已经取消了128趟日韩泰航班,首尔航线停运,新加坡航线飞不到两个月,便草草收场。
此背景下,转向内地三四线市场,靠高频直飞填补需求空白,也成为它的一项务实选择。
目前,大湾区航空拥有8架飞机,服务资源有限,因此其“廉航化”特征愈发明显:低票价和20kg免费行李成为其最大卖点。
不少旅客感叹:“还要什么自行车?”
但也有乘客调侃道:“价格是真香,服务却让人有点慌。”
航班临时取消、售后无人响应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乘客直言,“买了票就只盼航班别出问题,不然连人都联系不上。”
而一位网友分享的经历也让人咋舌:曾购买前往日本米子机场的机票,航班最终取消,不得不自费搭乘新干线转至大阪。
频繁的航线调整加剧了消费者的不安,许多人在选择大湾区航空时,心里多了一层犹豫。
这些“槽点”,无疑增加了消费者对大湾区航空的疑虑。新开设的大陆航线,是否也会重复国际航线“开了就撤”的历史?
目前在大湾区航空的小程序中,海口—香港航线无法预订。
尽管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旅客对香港直飞航线的需求格外强烈,特别是用于国际中转。
但在运力受限和体系尚不成熟的现实下,大湾区航空能否在航线布局和服务体验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下沉市场突围战”是否能成功转型。
我们继续对市场保持关注。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国际航线打不赢,大湾区航空下沉国内三四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