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晚间,上海机场发布《关于签订免税店项目经营权转让合同之相关补充协议的公告》。这是继2021年上海机场与日上上海免税协议重大修订后,二者再度进行的合同调整。
根据新协议,由于民航业快速复苏、客流量显著回升,上海机场重回优势地位,费用收取调整为疫情前的“下有保底,上不封底”模式,但是保底金额大幅缩水,扣点率也明显下降,不复疫情前42.5%的高扣点率水平。
公告称,近年来,全球经济发生显著变化,为巩固上海机场免税业务的领先地位,确保免税业务长远、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口岸免税的市场竞争力,经协商一致,本次相关补充协议对免税项目相应条款进行了调整。
由于疫情期间上海机场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将虹桥机场注入上市公司体系内。本次公告对浦东机场免税店项目经营权转让合同补充协议、虹桥机场免税店项目经营权转让合同补充协议分别进行了披露。
浦东国际机场方面,自2023年12月1日起,浦东机场免税店项目经营权月实收费用采取“月保底销售提成”和“月实际销售提成”两者取高的模式。对比疫情前,即2018年9月7日上海机场与日上上海签订的免税合同,目前二者的收费模式保持完全一致。而在疫情期间,由于出入境客流量骤减、免税红利难以为继,免税协议修订为“下无保底、上有封顶”模式,封顶金额就是最初的保底提成金额,导致机场不再旱涝保收。
不过界面新闻也注意到,尽管回归以往的“下有保底、上不封底”的模式,但是上海机场免税业务“吸金”能力大不如从前。
一方面,最新调整的合同中,保底销售提成的金额已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实际销售提成的计算方式发生较大变化,提成比例也达不到以往42.5%的高水平。
具体而言,根据2018年最初的合同规定,2019年至2025年七年的保底销售提成合计410亿元,平均每年保底提成为58.57亿元。其中,2024年、2025年保底销售提成分别为74.64亿元、81.48亿元。
最新调整的合同中,当月实际客流量超过2023年第三季度月均客流量80%时,保底销售提成为0.52亿元,以年计算约为6.28亿元,不及疫情前年均水平的11%。若月实际客流量低于前述水平,则保底销售提成更少。
这里将保底金额与机场客流量相挂钩,实际是沿用疫情期间日上上海与上海机场修订版免税合同的做法。机场行业咨询公司埃尔坡创始人兼CEO祝伟龙曾向界面新闻分析,疫情期间中免可以提出修改合同,疫情过后机场同样可以提出再修改,归根结底是看谁的议价能力更强。“但是要回到最初的数百亿保底模式比较困难,双方2021年修订的合同将租金收取和客流量、消费转化相挂钩,已经回归到理性状态。”
再看月实际销售提成,月实际销售提成与提成比例相关,即外界常说的“扣点率”。根据2018年合同规定,香化、烟酒、食品、百货的综合销售提成比例高达42.5%。而最新调整的合同中,香化、烟、酒、百货、食品不同品类提成按18%-36%不同情形取值,远低于此前的42.5%。不仅如此,计算时还要扣除月品类退货退款额,将月品类净销售额与品类提成比例相乘。
关于上海机场与日上上海重签免税协议、折扣率会骤降,早在今年8月份就有市场传闻。当时所传扣点率会从此前的42.5%降至15%-20%。,而市场预期的扣点重谈应该维持20%-25%的扣点比例。由于与预期有一定差距,此传言一经流出,机场航运板块大幅下挫,8月21日当天上海机场、白云机场股价双双下跌超10%。
如今回看,免税协议重签、回到以往“下有保底、上无封顶”的模式,这一说法基本得到证实。扣点率数值为18%-36%,数值下限低于此前市场预期。整体而言,上海机场虽然夺回了优势地位,但是难回疫情前的高光辉煌时刻。
除了费用收取方式的调整,补充协议中还提到,日上上海应利用市内免税等业务线下展示及预定、物流配送等多重功能的优势,辅之以机场免税店的提货功能,实现免税品“线下预定、 机场提货”的购物模式,突破机场免税销售空间上的瓶颈,进一步提升销售规模;日上上海应利用其渠道优势,积极争取更多畅销货品的支持,汇聚更多核心商品,提升机场免税购物的吸引力。
针对合同修订带来的影响,上海机场在公告中表示,相关费用约定自2023年12月1日起调整实施,该事项对公司2023年度营业收入无重大影响。未来免税店业务收入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上海机场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航线客流的恢复情况、汇率波动等因素,具有不确定性。
财务数据显示, 得益于上海两场航空业务量大幅增加,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机场实现营业收入79.21亿元,同比增长91.81%;净利润为4.97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21.03亿元。上海机场的免税业务也在迅速回暖,第三季度上海机场免税合同收入为5.3亿元,同比增长超4倍。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上海机场免税协议回归疫情前模式,但保底额缩水、扣点率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