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评论资讯>>>
×

自由了的导游业务会不会是一座金矿?

杨青锟 杨青锟 2016-02-05 00:21

这次国家旅游局策划已久的导游体制改造,无疑给这个超过百万的导游群体带来了一个从坑里爬出来的机会。

【环球旅讯】(特约评论员 杨青锟)中国人都知道,能上CCTV新闻联播的消息那必定是“有份量的事”,2016年1月29号的新闻联播发布了这么一条消息:中国将放开导游自由执业,取消“导游须经旅行社委派”,所以导游的事儿是“有份量的事”。

供需结构性矛盾

看看数据,中国是个公认的旅游大国,自2014年起总出游人次就超过了37亿,人均一年基本能摊到3次,37亿人次的大盘子中又有50%以上的比例与跟团游有关,跟团游这类旅游形式有一个必不可缺的要素便是导游,可谓无导游不成团可简单计算一下,18.5亿人次的跟团游对导游有着庞大的需求,以30人次配一个导游计算,便有超过6000万人次的导游需要,这不包括“导游+领队”的双配置需求,笔者又查了一下相关数据,中国注册导游的数量大概在200万左右,其中每年通过年审的又只有100万不到,综合前面的需求,平均每位导游只能分到60次带团机会,一旦有人带了300天团,那就意味着240天是从其他导游那里抢了活,所以结论就是:大多数时间大部分导游是“饿”着的。

另一方面,跟团游的市场份额增长乏力,而每年新注册的导游却在不断增加,意味着导游的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被压制的需求

根据法律法规的安排,多年以来导游必须接受旅行社委派才能开展业务,这意味着原则上,自由行(包括自助游)的客人不是导游的客户,因为从属性上来讲,直接形成雇佣关系是非法的,没事倒好说,一旦时间长了出了问题导游自身是一定承担全部责任的,就象喝了酒的车主被别人追尾,那责任100%属于喝酒车主的。因此,自由行对导游的需求一直没有形成顺畅的正常关系:要么客人去旅行雇导游被雁过拔毛抬高价格,要么游走于灰色地带直接雇佣。但是需求确实在那儿摆着:朋友接待,商务接待....

案板上的鱼肉很多年

综上两点,一方面人多活少,另一方面没有新的渠道消化导游产能,于是就只能挤旅行社这条“独木桥”了,旅行社自然是处于话语权最牛的一方了,于是导游被塑造或者被逼成了世界上最牛的销售员:在生存的压力下,满嘴跑火车,三句话不离让客人买东西,“导”与“游”反而成了扯闲篇的事儿了,不干也行,后面还有其他导游排大队呢,于是导游只能在旅行社设计的流水线上反复干着容易被游客吐槽的事,可谓尊严与节操掉了一地。

其实仔细想想,旅行社完全也有别的办法,比如直接跟购物店签约,只付导游工资即可,但偏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包干到户”的经验告诉旅行社,把赚钱的责任让导游去扛,是最省事而且效率最高的。于是跟团游还没有实现的“利润”,根据历史概率的经验早就计算好了,并且直接在导游身上“透支”了(比如“买人头”),而透支的利润要么被旅行社或当作利润,或直接让利于客人,或当作竞争的资源提前支配出去了。笔者对于这个产业链的看法是:这是效率配置非常高效的方式,但却是极不健康的,原则上忽略了人性的需求,更不要提什么用户体验了,旅行社绑架了所有游客的消费习惯(若人人都是一样的消费习惯其实也没有人吃亏),最后在竞争的压力下也无法破旅行社自己搞的局,因为结果很有可能就是谁先动谁先死。但偏偏人与人最大的相同就是“不同”,导游被迫承担起同化游客消费习惯的任务。

破不了的局

上面提到,大多数旅行社根据竞争以及效率原则进入上述带有一个大坑的商业模式,到最后自己都跳不出来,而在更深一层的导游更是跳不出,形成恶性循环,但是缺承担了明面上几乎所有的责任,这方面笔者先前曾撰文分析-《旅行社的潜规则玩不转:要导游背黑锅?》,其实,在前二年《旅游法》都不能纠正这种商业模式后,笔者就认为这事真的成了一个破不了的局(但不妨碍本身作为一门生意)。

当然,凡事各有利弊,由于越来越多的游客无法在市面上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产品供给,只能被迫改为不太方便的“自由行”,也为目的地旅游的兴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与机会。

导游业务存在商业价值

这次国家旅游局策划已久的导游体制改造,无疑给这个超过百万群体带来了一个从坑里爬出来的机会,以前只能通过“黑心”旅行社接活,现在有了选择,不必只能成为一名“伟大的销售员”,可以真正靠自己的“导”,“游”技能吃上更有尊严的饭,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想继续“赌”下去的从业者。

目前,国家旅游局放开了权限,但并没有解决全部的问题,一个当务之急更是:市场需求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消费者需要知道可以直接雇佣导游了,导游也需要展示和推广自身的平台,目前由企业或是机构搭建的商业化平台极少,笔者随意在百度检索了“导游预订”,只出现了“阳光车导”和“中国导游库”两家服务,其中仅前者具备较强的商业服务能力。

当然需要导游业务的并不单单是游客,很多B类性质的旅行社的专职导游流失也极其严重,而另一方面,就像现在所有的车主都能搭上共享经济的班车去感受一下“出租车”职业,很多压根没有带过团的休眠(至少100万没有年审)导游在条件方便的时候可能随时重回市场(提供如像滴滴打车那样的应用场景),因为国家旅游局现在一并取消了对导游的年审制度,终身有效。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旅行经验丰富的各路旅游达人,考个“导游证”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带团了,这无疑是热门词“供给侧”的鲜活应用。

杨青锟
杨青锟

环球旅讯特约评论员

杨青锟-现蘑菇车联运营总监,他于2004进入文旅行业,先后服务过:Sinohotel.com(入境互联网)、中青旅、阳光出行、中发乐游海外事业部、海航旅游投资集团、中赫集团太子城项目等“不同产业+文旅”企事业单位。擅长产业咨询、交通规划及投资分析等领域。

已发表文章 46 篇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游客

2016-02-04

像其他领域一样,互联网也正在给这个领域带来的冲击,而且是双重的:
提供了友好简便的工具,让原来一定要依附于旅行社分发的个体成为新的“导游自媒体”,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会涌现出一些新的产品,服务模式和手段,但同时也由于平台的门槛降低,如果缺乏竞争优势的个体就更难生存。
另一方面,平台让原有的传统导游企业更加快速的流失人才流失客户群,逼迫其升级或者转型,但也可能又演变成另一种更加强大的强调服务和更高品质的高级导游分发平台。

这是一种社会财富和劳动力的再分工。

0 回复 >
1
回复

游客

2016-02-05

那以后导游就可以和旅行社 抢活了,怎么解决旅行社和导游的关系

0 回复 >
0
回复

全部回复

发表你的观点

自由了的导游业务会不会是一座金矿?

游客

2016-02-04

像其他领域一样,互联网也正在给这个领域带来的冲击,而且是双重的:
提供了友好简便的工具,让原来一定要依附于旅行社分发的个体成为新的“导游自媒体”,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会涌现出一些新的产品,服务模式和手段,但同时也由于平台的门槛降低,如果缺乏竞争优势的个体就更难生存。
另一方面,平台让原有的传统导游企业更加快速的流失人才流失客户群,逼迫其升级或者转型,但也可能又演变成另一种更加强大的强调服务和更高品质的高级导游分发平台。

这是一种社会财富和劳动力的再分工。

0 回复 >
1
回复

游客

2016-02-05

那以后导游就可以和旅行社 抢活了,怎么解决旅行社和导游的关系

0 回复 >
0
回复
发表你的观点
发表你的观点 . . .
0
0

使用微信扫一扫

微信识别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

保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