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文旅&目的地资讯>>>
×

博物馆文创大赛浪潮退去后,真正留下了什么?

近年来,全民文创热、博物馆热再掀浪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年来,全民文创热、博物馆热再掀浪潮。

故宫日历、河南博物院的仕女乐队手办盲盒、玉佩棒棒糖、三星堆的考古盲盒……今年双十一开售首日,博物馆文创产品同比激增超400%。据悉,今年共有近100家博物馆参加了天猫双十一,新文创成为黑马之一。

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布达拉宫、敦煌研究院文创产品持续热销,《清明上河图》联名款茶具等限量款也早早售罄。

随着文创产业逐步发展,潜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重焕新颜,融入年轻一代的生活。考古、非遗、文博等元素融入盲盒、IP跨界联名等形式迅速成为消费新宠。国家宝藏、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均入选2020年天猫最受欢迎的十大国产IP。

重新出圈的博物馆们紧紧抓住文创这把魔法钥匙,打开通往Z世代的大门,除产品外,还兴致勃勃地举办起各式各样的博物馆文创大赛,创意频出,火花不断,仿佛博物馆文创已然迎来黄金时代。

但比赛过后不禁让人追问,那些获奖作品最终流向了何方?好的设计是否落地?商业转化又是如何?大赛身为优质文创的孵化器,是否有形成设计、生产、销售的完整闭环?又该如何把文化、创意、产业三体合一,持久发展?

相比昙花一现的文创大赛,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或许是优质创意的产品转化,及逐步打通的文创产业链条。

遍地开花的博物馆文创大赛

在刚过去的10月,第八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创大赛初赛评审会刚举行完毕。这边,恭王府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布达拉宫首届文创设计大赛又如火如荼地启动中。此前,还有三星堆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等陆续举办……

从主体来看,此类大赛往往实力雄厚,多为政府部门主办或指导,联合多方合作。随着《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的推出,各地政府部门纷纷联合起城市博物馆开展文创大赛。

第八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创大赛就是馆校企三方协作的成果。大赛主办方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指导,河南博物院主办,此外更联合起河南省十八地市博物馆的力量。

2021年恭王府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深圳第二届宝安文创设计大赛暨深圳博物馆IP联名设计大赛、粤港澳大湾区文创设计大赛等,也是由地方人民政府或文化广电旅游主管部门主办或指导。

评委方面,多包含高校教授、行业专家、博物馆研究员等群体,以保证专业度。此外,大赛面向群体广泛,包含独立设计师、技艺传承人、高校师生、设计机构等群体,鼓励广大社会力量参与。

从主题来看,类型多元,与时俱进。大赛主题多基于博物馆馆藏文物,部分扩大至城市文化、民俗资源,多以博物馆文化与文物元素为设计基础,围绕馆藏文物几大类别,提炼并原创设计元素,注重表达历史积淀、文化交融、日常生活,作品范围涵盖衣、食、住、用、行相关设计。

同时,又不局限于博物馆本身,而是与时俱进,结合符合潮流的文创主题,如当下火爆的国潮文化、传统技艺、智慧文博、非遗文化等,更鼓励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新技术与博物馆文化的结合。作品类型由日常用品扩展至小程序、数字展览、AR场景应用甚至表情包等。更有部分大赛结合市场导向,与定向设计品牌合作,使创意更好地实现商业对接。

在奖励方面,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奖励通常直接与奖金挂钩,从银奖到金奖为1000元到50000元不等。倘若只是得了优秀奖或杰出贡献奖,由政府部门联合地方博物馆主办的大赛头衔,对设计者来说也是不错的嘉奖。

缺钱、缺平台、追风口?

获奖作品为何总是“胎死腹中”?

一届又一届博物馆文创大赛还在如火如荼地举办中。一方面,大赛为设计者与博物馆搭建了桥梁,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创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浮现。

不难发现,众多博物馆大赛举办之初的确风风火火,但大赛结束后,获奖作品大多并无下一步的商业转化,也缺乏系统性的发展路径。换而言之,以博物馆大赛为契机而诞生的众多优质设计,最终多因种种原因未能到达消费者手中。由此而来,文创市场又有多少好作品“胎死腹中”?

  • 主要矛盾——“钱”

首先,很多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往往只考虑设计本身,而并未考虑文创的成本、预算、定价、利润等综合因素。正如苏州辑里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超曾表示,文创从创意理念到转化成产品要经历许多,这些工作往往是上游设计师的短板。如设计一款丝巾,在拥有设计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使用材质、厚度等生产细节,保证品质、控制成本都是问题,必须综合订单数量、打样费用、耗费精力、版权费用等因素权衡。获奖作品有了“获奖文创”标签和更多附加值,开发成本高于同类产品,售价也水涨船高,但消费者不会对这部分溢价买单。

其次是批量生产,这也是众多设计者在文创商业转化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归根到底也是成本控制与销量无法保证下关于“钱”的窘境。

独立设计师杨慧子曾设计过一款二十四节气剪纸七巧板,为了让作品看起来更美观,她联系了工厂订做包装盒。但厂家答复是订货量达不到1000个就无法生产,她咬咬牙花了1万多元订做了1000个包装盒,摞在一起约占4立方米,近乎摞到屋顶。尴尬的是,由于缺乏订单,大部分盒子到现在还囤在家中……

像杨慧子这样,产品进入市场前遇到批量生产及资金问题的独立设计师并不少见。目前,大多数生产商对文创产品的生产线最低数量有一定限制,少则两三百单,多则一千单以上,且千单以上是常态,而这部分庞大的前期投入,往往要设计师自己承担。

也就是说,在渠道、销量、投产面市都毫无保证的前提下,设计师要凭一己之力,凭借对作品的一腔热爱与市场眼光来一场“赌博”。如此一来,好的创意兜兜转转还是回到设计师手中,未能走向市场也是意料之中,而这种发展模式,显然是不健全的。

  • 政策红利下,主办部门的统筹作用有待发挥

正如前文提及,博物馆文创大赛往往由地方政府或文旅部门主办或指导,秉持着塑造地方文化品牌的宗旨,理应借着大赛契机让城市的文化、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发挥。在文化效益层面,必是借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集思广益,全面打造城市和博物馆新的文化符号,让古老的文物焕发现代活力,并借此提升全民对文创、文物与城市文化的关注。

但纵观多个知名博物馆主办的文创大赛,尽管在大赛之初就做出赛后提供资金补贴、实物转化经费、商业采购、定向品牌合作等承诺,但产品后续实则并未得到相应实施。

背后原因众多,有的因为部分商家只承诺给设计师提供转化平台和销售渠道,却拒绝帮助其生产,更无法保证销量。有的则因博物馆本身缺乏专项经费,即使想帮助文创商业转化,也因“缺钱”而无能为力。

更有相关部门只是看到了政策红利,在文创迅猛发展的势头下紧追风口,操办各式“文创+”主题大赛,把文创与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主题结合,却对文创及背后的实质与意义、产业链等了解甚少,大赛完毕活动即画上句号。一个榜单,一份奖状,一笔奖金成为了获奖作品的最后归宿,却忘了大赛只是优质文创孵化的第一步。在此问题上,身为主办方的政府相关部门在统筹兼顾,平台搭建等层面的作用并无得到很好的发挥。

  • 文化创意+实用性能——产品价值如何提升

而回到产品本身,如果说文化符号与设计是文创产品的外壳,那么实用性能则是产品内涵所在。美观与创意是锦上添花,实用性能则将帮助产品进一步走向市场,拓宽销量,真正融入消费者的生活。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即洞悉用户需求,看到消费痛点,与市场挂钩,与生活接轨。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秘书长曾令波提到关于“笔墨方”文房套装的研发案例,该团队用工业化思维对产品外观尺度、材质细节等升级改造,拜访了众多匠人、艺术家和收藏家,在不改变外盒大小的情况下对配件精准设计,其中“小管”自来水毛笔,使得毛笔能像钢笔般自动出墨,实现了毛笔连续不断书写的功能,也重新定义了现代毛笔的长相,产品面市以来,一个月内众筹金额即突破百万。

好的文创产品,需要匠心,创意,实用性能,也需要敏锐的市场眼光和一颗保持热爱、善于感知生活的心。

从平台搭建到产品升级,好文创一直在路上

回到博物馆文创大赛本身,尽管问题显著,但不得不承认,大赛的涌现是文创产业蓬勃发展,愈发受到重视的体现,对于文化自信的彰显,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是一股重大推力,因此,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或许更为重要。

首先,文创产品成果转化平台的搭建尤为迫切和关键。平台要通过资源的整合,打通文创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一方面,通过文创大赛的契机集合一批优秀设计者资源,并孵化一批优质文创,形成“设计师+作品”的优质资源库,能为后续的产品输出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来源。

另一方面,平台链接起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生产商、销售渠道,通过商业品牌定向合作,商家采购或政府采购等形式为产品提供市场对接。恭王府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就通过与老舍茶馆、陈氏定窑、九芝堂等11个品牌合作,为获奖作品提供更明确的创作方向和后续保障。

2020年9月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创联盟,也是集合了47家单位,涵盖港澳及珠三角九市的文博、非遗、景区、设计、宣传推广等行业,搭建平台,用文创讲好湾区故事。

而在其中,文物、文旅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亟需发挥,从一场大赛开启,就要综合考量制定长期规划,寻找专业的合作伙伴,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为文创的成果转化搭建平台,让更多优秀作品走向市场,这是政府“看得见的手”对于文创发展的推动,是对原创作品的保护,也是对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 

此外,文创产品本身的品质是根本。要做到文化到位,质量过硬,颜值够高,实用性强,这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现博物馆文物乃至城市文化的基础上切合用户需求,融入用户生活。所谓“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在设计理念上把握到位,才能真正实现“文创,让生活更加美好”。

结语

毫无疑问,文创大赛是博物馆文化乃至整个文创产业发展的产物。我们欣喜看到大赛为整个行业注入的创新与活力,为生活带来的艺术光辉与人文温度,同时也看到这个新兴行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用理智的、发展的眼光看待。

至于遍地开花的文创大赛是否有用?我们不得而知。倘若大赛只是止于一张奖状,一份奖金,那么就仅仅只是一场比赛。如果通过一场场大赛的举办逐步确立起完善的文创成果转化平台和机制,链接起优质的设计师、专业的合作伙伴与畅通的销售渠道,并真正打通文化、创意与产业,那么大赛将持续为冰冷的文物赋予温度,为博物馆文化乃至城市文化、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演绎与延续,更将成为无数优质文创走向市场,走进我们生活的崭新起点。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发表你的观点

博物馆文创大赛浪潮退去后,真正留下了什么?

发表你的观点
发表你的观点 . . .
0
0

微信识别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

保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