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文旅&目的地资讯>>>
×

任凭野蛮生长,研学旅行或将迎来“大整肃”?

夏令营成“夏利营”,监管得跟上。

最近人民网、光明网等密集报道发声揭露夏令营乱象,表明绝不能任其野蛮生长。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4.8万家夏令营相关企业。其中,80%的企业是在近五年时间内成立的。

作为研学旅行市场的重头戏,夏令营市场的增长势头和未来潜力,的确不容小觑。

然而,在火爆的市场背后,包括夏令营在内的研学旅行赛道的师资存疑、师生比过低、管理存在漏洞。部分机构存在“霸王式”签约,给安全性和消费者维权带来隐患。

近几年,从教育部、原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2016年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到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谈论研学市场都离不开一个“大”字,大爆发、大洗牌、大转型、大撤退、大赢家等等,说明这个市场在很多业界人士和研究者眼中的重要性以及高关注度。

周易水认为,“双减”政策下,不是堵住校外培训的乱象,而让研学旅行赛道乱来,各类校外教育都要引起警惕。包括夏令营在内的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确实值得期待。但是研学旅行赛道疫情前已经存在不少乱象,在安全责任、收费标准、市场准入门槛、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研学基地营地建设、综合配套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不断。如果行业继续拖着“病体”前行,而一些研学企业任凭其野蛮生长将拖累一个行业,立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下,以当前这个发展周期的政策端发力特点,一场研学行业的“大整肃”或也将到来。

01

带营教师资质堪忧

师生比宣传闪烁其词

与一般的旅行不同,家长在挑选暑期夏令营时,更看重孩子在旅行中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同时夏令营活动的管理、安全等因素也十分重要。

然而,与举办方不遗余力宣传夏令营的诸多好处和优势相比,参营师生比、人员准入资质等关键词在其宣传中却显得过于“低调”。

不久前,山西太原家长李女士经过精挑细选,给上小学的女儿报了一家“英式”夏令营。

该营的组织方来自北京,声称团队很专业,同时参营价格不菲,于是李女士放心地把女儿交给了对方,但随后发生的事却让她始料不及。

“老师对宿舍管理非常放任,有些孩子年龄较小,生活能力弱,老师根本不去指导,甚至遇到霸凌现象也不出面协调。”

李女士质疑,类似由小学生独立参营的寄宿式夏令营,营地老师有无选取标准,是否需具备一定资质,是否做过岗前培训,是否熟悉学生心理,都要打个问号。

对比浏览多家夏令营、研学机构公众号发现,仅有部分机构会主动在页面上说明参营的学生人数、师生比等关键信息。

由于对专业人才的高度需求,当前,多个部门和机构已经陆续推出了“研学旅行导师”、“研学导师”、“研学旅行规划师”等资格认证,当然认证标准也是五花八门。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暑期夏令营、研学活动的季节性强,每年暑期,一些机构都会出现临时增加、聘用营地老师的现象。

“不需要特别的资质和审核,在校大学生也可以。一个老师带20多个孩子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很多都是组织方跟外地培训机构合作的产品,对于营地老师、研学导师的身份和来源,组织方其实也不是很清楚。

02

“霸王式”签约维权难

层层转包留隐患

通过走访了解,当前夏令营多采取“先付款再签合同”的报名流程,也让消费者意见较大,给后续维权带来诸多隐患。

天津一位家长在孩子首次参营时,特意选择了一家办营时间长、收费较高的机构。

原定活动时长是两周,以英语训练为主,但开营后一两天,孩子就表现出了不适应。

“英语能力达不到,上课听不太懂。”这位家长说,因事出意外,且合同里规定“因个人原因出现的退营不予退费”,导致她后来的退费过程十分周折。

通过咨询了多家夏令营主办方,发现对方均要求家长先支付全款,然后签协议,个别机构甚至拒绝在家长交款前提供协议范本。

其中一家收费最高的夏令营的工作人员称,营地名额紧俏,家长交全款后孩子方可优先面试,面试通过才能参营,俨然“供方市场”的派头。

一些家长还指出,近年来线上报名越来越常见,有的机构打着组织夏令营的旗号,却连办公地点都没有。

一旦发生纠纷,根本找不到组织方的人,更别提维权。

除了“霸王式”签约,夏令营组织还存在层层包转的情况,给学生安全和后续维权带来隐患。

“有些地方没生源,就靠转包。”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但转包过程中出现意外怎么办,目前谁也说不清。”

山西太原一位家长说,今年她给孩子报名参加了一项北京名校游学活动。

没想到两地人员衔接“有误”,孩子们抵达后无人接站,无人安排住宿,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滞留长达10多个小时。

03

准入门槛低  获利空间大

本应该造福家长、孩子和社会的夏令营市场,何以发展至此?

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夏令营市场的准入门槛低、获利空间大,仍处于野蛮生长期。

据调查了解,除去硬性开支,一般夏令营的利润平均可达30%—40%,一些小的夏令营机构甚至能达到60%—80%的利润。

利润如此巨大,驱动着一些夏令营主办方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甚至出现所谓“层层转包”等乱象。

更关键的是,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和专门的行业规范,一些市场乱象不仅没有得到及时“刹车”,甚至还在愈演愈烈。

有从业者就坦承,“只要有场地、教师资源和获取学员的渠道,谁都能办夏令营。”

而至于各类夏令营的师资、安全、保障等各项具体指标如何、真实效果怎样,大多也是机构“自吹自评”,权威公正的效果评估,几乎是空白。

当前,我国包括夏令营在内的研学旅行行业,普遍缺乏客观、有效、明确的课程评价机制,亟需在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反馈等方面建立第三方评价考核体系。

否则,家长和孩子花了大价钱,投入了时间,真正学到的、得到的又能有几分?

自身毛病不少,监管角色模糊。这样的夏令营市场,是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的,家长和孩子的切身权益也难以维护。

04

夏令营成“夏利营”,监管得跟上

夏令营属于一种营地教育,其本质是教育而不是纯旅游或者别的什么。与按部就班的学校教育不同的是,牵涉诸多环节的夏令营,其要求更高。

真正有价值的夏令营产品,需要有研发团队与有经验的老师作支撑。夏令营比拼的不是营地有没有高大上的硬件设施,而是营地中的人——从管理者的用心,到辅导员的素质。

目前,研学旅行企业主要业务条块包括夏令营冬令营、户外活动、亲子体验、修学旅行、社会实践、营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等。研学项目主题主要有自然、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红色、军事、亲子等。

一个优质的研学旅行企业,首先需要有教育情怀,并以研学课程设计为基础依托,以服务流程为主线,在安全管控、产品研发、销售推广、采购管理、团队运作、后续服务等环节都要有着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

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很多机构之所以热衷搞夏令营,并不是怀着做教育的初心,更多的是冲着赚钱而来,难免泥沙俱下,乱象纷纷。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随着“双减”文件的“靴子”落地,校外培训机构大搞学科培训的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但有些培训机构换个马甲办夏令营,却游离于监管之外,也需要切实予以防范。

夏令营成“夏利营”,监管得跟上。

包括夏令营在内的研学旅行行业监管,不仅要明确相关活动的主管部门和监管责任,妥善解决事后维权问题。还应该通过加快行业标准的出台和建立行业公共平台等措施,将监管前置尽可能做到防范未然,如此才能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发表你的观点

任凭野蛮生长,研学旅行或将迎来“大整肃”?

发表你的观点
发表你的观点 . . .
0
0

微信识别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

保存二维码